《祖教寺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0:52: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飞鸟遗音入翠林,
转教柳外和莺吟。
岩留云雨过朝暮,
寺枕溪流亘古今。
客过端阳欣采艾,
僧嫌破衲懒缝针。
杯中蒲酒休辞醉,
目断青山有远心。
白话文翻译:
飞鸟的鸣叫在翠绿的树林间回荡,
转而教会柳树外的莺鸟吟唱。
岩石上留下的云雨,伴随着朝夕的更替,
寺庙依偎在溪流边,流淌着古今的时光。
客人经过端午节,欣喜地采摘艾草,
僧人却嫌弃破旧的袈裟,懒得缝补针线。
杯中的蒲酒,休要推辞再饮醉,
目光远眺青山,心中怀有远大的志向。
注释:
- 遗音:留下的声音。
- 翠林:指苍翠的森林。
- 和莺吟:指黄莺的鸣叫。
- 岩留云雨:岩石上留下的云雾和雨水。
- 枕溪流:寺庙依偎在溪流旁。
- 端阳:端午节。
- 采艾:指在端午节时采摘艾草,习俗之一。
- 破衲:指破旧的僧袍。
- 蒲酒:用蒲草浸泡而成的酒。
典故解析:
- 端阳:古老的节日,象征着驱邪避灾,具有文化意义。
- 采艾:在端午节采艾草,是为了祈求健康平安,融合了民俗与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章谦亨,字元之,号懋斋,宋代诗人,曾任官职,热爱山水,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章谦亨游览祖教寺时,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反映出宁静的寺庙生活与世俗节日的对比。
诗歌鉴赏:
《祖教寺 其二》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寺庙环境,诗中描绘的飞鸟、柳树、岩石、溪流皆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图景,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诗开篇以“飞鸟遗音入翠林”引入,通过鸟鸣声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山林之中。
接着,通过“客过端阳欣采艾”与“僧嫌破衲懒缝针”的对比,诗人展现了世俗生活与出世生活的矛盾。客人沉浸于节日的喜悦中,而僧人却因破袈裟而懒于缝补,反映出内心的无奈与淡泊。最后两句“杯中蒲酒休辞醉,目断青山有远心”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既有对美酒的畅饮,也有对远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反映出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飞鸟遗音入翠林:描绘鸟儿的声音在树林中回荡,展现自然的生机。
- 转教柳外和莺吟:鸟儿的鸣叫引导柳外的黄莺一同吟唱,展现自然的和谐。
- 岩留云雨过朝暮:岩石上留下的云雾伴随着日夜的交替,表现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幻。
- 寺枕溪流亘古今:寺庙依偎在溪流旁,流淌着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体现出历史的深邃。
- 客过端阳欣采艾:客人在端午节来临时,愉快地采摘艾草,反映出民俗文化。
- 僧嫌破衲懒缝针:僧人对破旧袈裟的无奈与懒惰,体现出内心的淡泊与世俗的冲突。
- 杯中蒲酒休辞醉:诗人邀请饮酒,表现出对生活的享受与洒脱。
- 目断青山有远心:目光远眺青山,心中怀有远大志向,展现出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鸟遗音”比喻自然的声音。
- 拟人:如“岩留云雨”,赋予岩石生命感。
- 对仗:如“客过端阳”和“僧嫌破衲”,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人生态度的反思,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体现了诗人既热爱自然又追求理想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鸟:象征自由与灵动。
- 翠林:代表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岩石:象征坚固与历史。
- 溪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端阳:代表传统文化与节日的欢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飞鸟遗音入翠林”中的“翠林”指的是什么?
- A. 绿色的山脉
- B. 翠绿的树林
- C. 竹林
- D. 花园
-
诗中提到的“端阳”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
- B. 春节
- C. 端午
- D. 冬至
-
“杯中蒲酒休辞醉”的意思是?
- A. 不要喝酒
- B. 可以尽情地喝酒
- C. 酒要小心
- D. 喝酒要有节制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鸟鸣涧》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鸟鸣涧》与章谦亨的诗相似,都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但王维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章谦亨则更注重人内心的思考与哲理。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