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正月三日约同舍游西湖十首 其五》

时间: 2025-02-04 15:28:03

下竺泉从上竺来,前波后浪紧相催。

泉声似说西湖好,流到西湖不要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下竺泉从上竺来,前波后浪紧相催。
泉声似说西湖好,流到西湖不要回。

白话文翻译:

这泉水从上竺流下来,前面的波浪和后面的浪花不断地推动着。
泉水的声音仿佛在说:西湖真好,流到西湖就不想再回去了。

注释:

  • : 这里指的是“竺山”,古代山名,位于西湖周围。
  • 泉声似说: 泉水的声音像是在诉说着。
  • 不要回: 形容泉水流向西湖后,流动的意愿强烈,不再返回。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西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西湖的美丽景色常常被赞美,许多诗人都以它为题材进行创作。杨万里作为宋代著名的诗人,通过泉水的流动,表达了对西湖的向往和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擅长写景抒情,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常融入生活的细节,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庚戌年正月,正值春天,诗人与友人约游西湖,借此机会抒发对西湖的赞美之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友人相聚的愉悦。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庚戌正月三日约同舍游西湖十首 其五》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开篇提到“下竺泉从上竺来”,一方面展示了泉水的源头,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泉水流动的方向。前后波浪的“紧相催”,生动地描绘了泉水奔流不息的状态,似乎在传递着一种急切的情感。

接着,诗人通过“泉声似说西湖好”的句子,将泉水拟人化,赋予它表达情感的能力,仿佛泉水在向人们倾诉西湖的美好,令人向往。而“流到西湖不要回”则表现了泉水对西湖的依恋和归属感,象征着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流畅自然,意象清新,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又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现了杨万里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下竺泉从上竺来:

    • 描述泉水从上竺山流下来,既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也为后续的情感做铺垫。
  2. 前波后浪紧相催:

    • “前波后浪”表现出水流的动态,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泉水流动的急迫感。
  3. 泉声似说西湖好:

    • 通过拟人手法,泉水的声音被赋予了情感,像是在赞美西湖的美丽,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4. 流到西湖不要回:

    • 表达了泉水对西湖的向往,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依恋。

修辞手法:

  • 拟人: “泉声似说西湖好”,赋予泉水以人的情感。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前后呼应,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泉水流向西湖的过程,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无限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友谊和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水: 象征着生命和流动,代表着自然的活力。
  • 西湖: 作为美的象征,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下竺泉”是指哪里的泉水?

    • A. 西湖
    • B. 上竺山
    • C. 下竺山
    • D. 其他
  2. 诗中泉水对西湖的态度是什么?

    • A. 想回去
    • B. 认为不好
    • C. 不想回去
    • D. 不确定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泉水的赞美
    • B. 对西湖的向往
    • C. 对友人的思念
    • D. 对生活的厌倦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 白居易的《忆江南》

诗词对比: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同样是描绘西湖美景,诗中表现出对景色的细腻感受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 白居易《忆江南》: 以柔美的笔触描绘江南水乡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杨万里诗中对西湖的赞美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杨万里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