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儿栋代运北征 其三》
时间: 2025-01-22 15:44: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龄父见背,无知人所怜。
如何白头子,有母抱终天。
六旬顾复恩,尽付东流川。
堂虚不敢登,衣敝不敢牵。
苟知母已死,思归亦徒然。
哀哉欲重见,非梦即黄泉。
养儿空令老,何如早弃捐。
栋也代父行,匹马走燕然。
忘躯冒矢石,一往更无前。
惭愧我为子,反不如汝贤。
白话文翻译:
在我一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没人知道我内心的苦楚。为何到了白头之年,仍有母亲在身边相伴呢?到了六十岁,曾经的恩情都被时光带走。堂前空荡,我不敢上去,衣衫褴褛,我不敢去拉扯。即使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心中想要回归也是徒劳无功。哀伤啊,想要再见母亲,要么是在梦中,要么在黄泉之下。养儿到老,何必要如此,早些抛弃他吧。栋也替父亲去征战,骑着一匹马奔向燕然。忘却身体,冒着箭矢和石头,往前走去,再无后退。羞愧我作为儿子,反不如你这般贤明。
注释:
字词注释
- 一龄:一岁,指作者幼年时。
- 父见背:父亲去世。
- 无知人所怜:没有人理解我的悲痛。
- 白头子:指年老的人。
- 六旬:六十岁。
- 顾复恩:曾经的恩情,指父母的恩情。
- 堂虚不敢登:家中空荡,不敢上堂。
- 衣敝不敢牵:衣衫破旧,不敢牵扯。
- 思归亦徒然:想要回去也是无用。
- 哀哉欲重见:哀伤啊,想要再见。
- 黄泉:指阴间。
- 养儿空令老:养儿到老是无意义的。
- 栋也代父行:栋替父亲出征。
- 忘躯冒矢石:忘记自身安危,冒着箭矢和石头。
典故解析
- 黄泉:常用来指代阴间,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和悲伤。
- 燕然:指的是燕然山,象征着战斗的地方,古代诗歌中常用作征战的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永年,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创作见长。其作品常表现出对家庭、亲情的深切思考,以及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许多家庭遭受破碎,诗人通过个人的经历,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与对家庭的感慨,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悲痛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次儿栋代运北征 其三》通过对母亲与父亲的怀念,展现了诗人深沉的亲情和对生死的思考。开头几句诗中,诗人直面自身的孤独与悲伤,表现出对父亲早逝的无奈和对母亲的依恋。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转向对自身责任的反思,尤其是对养儿的无奈,展现了对传统亲情观念的质疑与思考。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终以对“栋”的赞美作为结尾,表达出一种对勇敢和无畏精神的钦佩。
诗中的意象非常丰富,父母的缺失、对家庭的责任、战争的无情,交织成一幅悲壮的画卷。尤其是最后一节,诗人以栋的英勇行动作为对比,展现了自己作为子女的愧疚与自责,令人深思。整首诗情感真实,语言简练,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引发对生命、亲情及责任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至二句:通过对父亲早逝的叙述,表达了孤独与无助的情感。
- 第三至四句:对曾经恩情的感慨,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认知。
- 第五至六句:即使知道母亲已去,想要回归也是无望,进一步加深了悲哀的情感。
- 第七至八句:表达了对养儿的无意义的思考,反映出对传统观念的质疑。
- 第九至十句:赞美栋的勇敢,体现出一种虽无奈但仍努力的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母亲的怀念”比作梦与黄泉,突显出思念的深切。
- 对仗:诗句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父母的悼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责任与勇气的思考,情感深沉,发人深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父母:象征着亲情与责任。
- 黄泉:象征死亡与对亲人的思念。
- 栋:象征着勇敢与承担责任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父见背”意思是: A. 父亲在背后
B. 父亲去世
C. 父亲在身旁
D. 父亲很忙 -
“堂虚不敢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失落
C. 愤怒
D. 疲惫 -
诗中提到的“栋”指代的是: A. 诗人的兄弟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的儿子
D. 诗人自己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关心。
诗词对比
- 顾永年与李白的作品,尽管风格不同,但都渗透着对亲情的深刻思考。李白的豪放与顾永年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但都在探讨“家”与“亲”的主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顾永年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