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前韵答赋五首》

时间: 2025-02-04 15:32:48

别来满眼簿书尘,想像湖边玉立身。

立阵时传骚将令,愁城不倩酒兵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和前韵答赋五首
魏了翁

别来满眼簿书尘,
想像湖边玉立身。
立阵时传骚将令,
愁城不倩酒兵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离开之后,眼前满是书籍的尘埃,心中却想象着湖边的那位美丽身影。在立阵时,传递着骚人将领的命令,而愁苦的城池却不允许酒兵巡逻。

注释:

  • 簿书尘:书籍的尘埃,象征着繁忙的学术生活和积累的岁月。
  • 湖边玉立身:比喻美丽的女子,象征着作者心中理想的形象。
  • 立阵:指军队集结、布阵。
  • 骚将令:指文人或将领的号令,骚是古代文人的代称。
  • 愁城:忧愁的城池,指战争带来的痛苦与不安。
  • 酒兵:古时指以酒为诱饵的士兵,象征着享乐与放纵。

典故解析:

“骚将”一词可能来源于屈原的《离骚》,表明文人对军事的参与与辅佐。诗中提到的“愁城”,可以理解为战乱带来的忧愁,反映了历史背景中的动荡与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字梦阮,号了翁,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动荡时期,其诗风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一个动荡的时代,诗人身处书卷之中,心中却常常怀念宁静的湖边生活,寄托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别来满眼簿书尘”开篇,明确了作者的背景与心境。描绘了在书卷堆积、尘埃满目的环境中,他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想像湖边玉立身”,更是表达了对理想化的女性形象的渴望与憧憬,象征着一种心灵的寄托与逃避现实的愿望。

“立阵时传骚将令”,则通过军事意象的引入,展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责任与压力。最后一句“愁城不倩酒兵巡”,则将愁苦的情绪推向高潮,表现出对战争与动荡的厌倦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意象,传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别来满眼簿书尘:离开后,眼前是书籍的尘埃,暗示着作者身处忙碌的学术生活。
    • 想像湖边玉立身:在繁忙中,作者渴望回归宁静,想象湖边的美丽身影。
    • 立阵时传骚将令:在军中时,文人也需参与对抗与决策,负有责任。
    • 愁城不倩酒兵巡:忧愁的城池中,无法享受安逸与欢乐,反映战争带来的烦恼。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籍的尘埃比作繁忙的生活状态。
    • 拟人:将“愁城”赋予感情,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主题思想:通过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困境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渴求与对战争的无奈。

意象分析:

  • 簿书尘:象征繁忙的学术生活,暗示作者的困扰。
  • 湖边玉立身:美的象征,代表理想生活的追求。
  • 立阵、将令:军事意象,表现出责任与压力。
  • 愁城:象征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簿书尘”指的是什么?

    • A) 书籍的尘埃
    • B) 美丽的湖边
    • C) 战争的噩梦
  2. “湖边玉立身”形容的是谁?

    • A) 战士
    • B) 理想化的女性
    • C) 作者本人
  3. “愁城不倩酒兵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 B) 对战争的渴望
    • C) 对书籍的热爱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魏了翁 vs. 李白: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魏了翁更侧重于内心的反思与情感,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激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魏了翁研究》
  • 《古诗词赏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