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安》
时间: 2025-02-04 15:35: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赵德安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甲申露布告诛曦,丙戌巴台已磔禧。
或谓禄媭非汉患,谁知田李遗唐危。
安州得祸闻人说,荆莫上功惟我知。
三十三年旧寮友,朔风吹泪读残碑。
白话文翻译:
在甲申年的露天法庭上公示了对曦的诛杀,丙戌年在巴台的地方已经将禧处以极刑。有人说禄媭的祸患不是汉朝的罪过,谁会知道田和李的遗族使得唐朝更加危机。安州遭到灾祸的消息听人说,只有我知道荆州的功劳无人提及。三十三年来的老友,北风呼啸中我泪流满面地阅读残破的碑文。
注释:
字词注释:
- 甲申: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
- 露布告:公开宣告。
- 诛:杀害。
- 禧:古代的美好象征,这里指某个特定人物。
- 禄媭:指的是一种权力或政治的争斗。
- 田李:指的是田氏和李氏,可能是某些历史人物的后代。
- 荆莫:指荆州,古代一个重要的地区。
- 旧寮友:旧友,指曾经的同窗或朋友。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甲申”和“丙戌”都是干支纪年法中的年号,具有历史特定性。
- “田李”可能指的是与唐朝相关的历史人物,反映出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约1220-1290年),字梦阮,号止庵,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以诗词著称,作品风格多变,情感真挚,反映了其对历史与人事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关注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可能是在经历了某场历史动荡后的感慨。
诗歌鉴赏:
《赵德安》表现了魏了翁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个人情感的激荡。诗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追忆,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朋友的深切关怀。开头两句以甲申和丙戌两年为引,提及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紧张局势与人们的恐慌。在中间两句中,作者对禄媭的非汉患的论述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并以田李的隐喻展现唐朝的危机。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旧友的思念以及北风中的泪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珍惜与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在历史与个人情感间游走,形成了深刻的对比与联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甲申露布告诛曦:开篇提及历史事件,暗示政治斗争的残酷。
- 丙戌巴台已磔禧:进一步明确历史时间和地点,加重了叙述的紧迫感。
- 或谓禄媭非汉患:提出不同的观点,反映出对历史的多元解读。
- 谁知田李遗唐危:强调历史的复杂性,指出后代对前朝的影响。
- 安州得祸闻人说:引入个人视角,表达对历史的悲痛与无奈。
- 荆莫上功惟我知:感叹个人的孤独与对历史的责任感。
- 三十三年旧寮友: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增添情感深度。
- 朔风吹泪读残碑:最后以自然环境呼应情感,结尾凄凉而深邃。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历史人物的提及,隐喻权力斗争与历史责任。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北风与泪水的结合,赋予自然以情感,使情景交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个人情感的抒发,探讨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命运的交织,表现了对友人的追忆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情怀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露:象征真相与揭示,也暗示时局的清晰与残酷。
- 曦、禧:分别象征光明与美好,暗含历史的失落。
- 田李:历史的象征,反映出后代对前朝的影响。
- 朔风:象征冷酷与孤独,增添了诗的悲情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甲申年与丙戌年分别代表哪个朝代的历史事件?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汉代
-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田李”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政治斗争
- C. 历史的遗留
- D. 自然景观
-
诗的情感基调如何?
- A. 欢快
- B. 悲凉
- C. 激昂
- D. 平淡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魏了翁《赵德安》 vs.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者都涉及到了历史反思与个人情感的表达,但魏了翁更侧重于历史的悲剧感,而陆游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希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魏了翁诗文精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