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捣衣诗 其二
作者: 柳恽 〔南北朝〕
役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风波滞留,游子无法归还的景象。亭台的岸边,树叶在风中飘落,山坡上秋云悠悠流动。寒冷的园子里,傍晚的鸟儿聚集,窗前的虫子也发出悲鸣。唉,春天的衣服已经准备好,怎么能见到冬天的衣裳呢?
注释:
- 役役:形容劳累、忙碌的样子。
- 滞:停滞不前。
- 游人:指在外漂泊的人。
- 亭皋:指亭子与岸边的地方。
- 木叶下:树叶落下。
- 陇首:山坡的顶端。
- 秋云飞:秋天的云朵在飞动。
- 寒园:寒冷的园子。
- 夕鸟集:傍晚时分鸟儿聚集。
- 思牖:窗户,思念的窗口。
- 草虫悲:草丛中的虫子悲鸣。
- 嗟矣:叹息的感叹词。
- 当春服:春天的衣服。
- 御冬衣:抵御寒冬的衣服。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柳恽,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人生的哲理,常常带有思乡的情感。
-
创作背景:这首《捣衣诗 其二》写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许多人被迫离乡背井,游子思乡之情愈加浓烈。诗中以自然景物反映个人内心的情感,表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歌鉴赏:
柳恽的《捣衣诗 其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游子心中那份对家乡的思念与无奈。
开头两句“役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直接点明了游子的困境,风波的滞留象征着外在环境的阻隔,而“游人淹不归”则更进一步揭示了游子内心的无奈与渴望归乡的情感。接下来的描写,亭皋的木叶飘落、陇首的秋云飞,既是对自然景象的刻画,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凋零与人生的无常。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夕阳映照下的寒冷园子里,鸟儿归巢,虫子悲鸣,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映衬出游子的孤寂与无助。最后通过“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一问,表达了对春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又无奈于冬衣的存在,象征着现实的残酷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柳恽在诗歌创作中对人情世态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役役滞风波:描绘了游子在外的艰辛,生活如同滞留在风波之中,难以自拔。
- 游人淹不归:表明游子无法回归故乡,表达了浓厚的思乡之情。
- 亭皋木叶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树叶纷纷落下,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陇首秋云飞:山坡上的云彩在秋风中飘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寒园夕鸟集:寒冷的园子里,鸟儿在傍晚时分聚集,暗示着归属感的缺失。
- 思牖草虫悲:窗前的虫子悲鸣,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无奈。
- 嗟矣当春服:感叹春天的衣服已经准备好,却无法穿上。
- 安见御冬衣:疑问中蕴含了无奈,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冲突。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比喻人情的无常与命运的无奈。
- 拟人:虫子的悲鸣给人以情感的联想,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游子困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共同情感。
意象分析:
- 木叶:象征着逝去与凋零,暗示着游子对过往的怀念。
- 秋云:代表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生的无常,传达出感伤的情绪。
- 夕鸟:归巢的鸟儿象征着归属与团圆,反衬游子的孤独。
- 草虫:虫子的悲鸣体现了游子内心的无奈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役役”指的是:
A. 劳累的状态
B. 欢乐的状态
C. 轻松的状态 -
诗中提到的“亭皋木叶下”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
诗的最后一句“安见御冬衣”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冬天的喜爱
B. 对春天的向往与无奈
C. 对衣物的无所谓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诗词对比:
- 柳恽的《捣衣诗》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后者则通过对月的思考,更加直接地表现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南北朝文学史》
- 《柳恽诗集》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捣衣诗 其二》的全面解析和理解,帮助读者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