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生不至庐山六月廿八日夜梦同孙季蕃游焉》
时间: 2025-01-27 03:31: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似与孙郎有宿期,共穿紫翠探幽奇。水帘喷雪非常爽,火伞张空了不知。蒙衲僧宁非惠远,结茅人莫是凝之。惜今粉绘无名笔,尚可追摹入拙诗。
白话文翻译:
我似乎与孙郎(孙季蕃)有约定,携手共游紫翠山的幽静之处。水帘喷洒的雪花让人感到格外清爽,火伞高悬在空中却不自知。蒙衲僧难道不是惠远(惠远和尚)吗?结庐的人又是否是凝之(凝之子)呢?可惜如今只用无名的笔描绘这些,尚可追溯并融入我的拙劣诗篇中。
注释:
- 孙郎:指孙季蕃,是南宋著名的文人,相传与诗人关系密切。
- 紫翠:形容山水的青翠色彩,表现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 水帘:比喻瀑布,水帘喷雪,形容水流如雪花飞洒。
- 火伞:比喻红色的阳光或盛开的花朵,暗示热烈的景象。
- 蒙衲僧:指和尚,可能是指隐居的高僧。
- 惠远:惠远和尚是一个著名的隐士,以高洁的品德著称。
- 凝之:指凝之子,可能是指隐士或文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季真,号石庵,南宋诗人,以豪放和清新见长。生于福建,博学多才,尤其在诗词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庐山,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一起游览庐山的愉悦情景,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余平生不至庐山六月廿八日夜梦同孙季蕃游焉》是一首充满梦幻与自然美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孙季蕃的思念与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开篇“似与孙郎有宿期”,直接引入了与友人相约的场景,增强了诗的亲切感。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极具生动性,“水帘喷雪非常爽”一句,形象地表现出山间水流的清凉与舒爽,令人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清新之感。而“火伞张空了不知”,则通过比喻手法,将阳光比作火伞,给人一种热烈而又不知所觉的感觉,反映了自然的多元与和谐。
在诗的后半部分,提到的“蒙衲僧宁非惠远,结茅人莫是凝之”,则引入了隐士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高洁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敬仰。最后一句“惜今粉绘无名笔”,则流露出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自谦与对美好灵感的追求,虽然是“无名笔”,但依然希望能将这些美好融入自己的诗中。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友谊、自然与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似与孙郎有宿期:暗示与孙季蕃有约定,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
- 共穿紫翠探幽奇:描述与友人一起游玩庐山的美好景象。
- 水帘喷雪非常爽:形象描绘山中清凉的水流。
- 火伞张空了不知:比喻阳光的热烈,表现出自然的丰富多彩。
- 蒙衲僧宁非惠远:引入隐士的形象,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结茅人莫是凝之:探寻隐士的身份,增加诗的神秘感。
- 惜今粉绘无名笔: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自谦,表达对美的追求。
- 尚可追摹入拙诗:希望将这些美好的体验融入自己的诗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帘喷雪”及“火伞张空”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隐士的意象象征着对高洁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庐山自然风光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 水帘:象征自然的清凉与生机,表达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 火伞:象征阳光的温暖与热烈,体现出生命的活力。
- 隐士:象征高洁的品德与隐逸的生活,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似与孙郎有宿期”中的“宿期”指什么? A. 约定的时间
B. 住宿的地方
C. 旅行的目的 -
诗中提到的“惠远”指的是谁? A. 一位诗人
B. 一位隐士
C. 一位将军 -
诗的最后一句“尚可追摹入拙诗”表达了什么? A. 对自己诗作的不满
B. 希望将美好融入诗中
C.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的作品,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
- 《山中与幽人对酌》:王维的作品,表现隐士生活的清幽。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王维:两位诗人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与隐士生活,但刘克庄更注重友谊的表达,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