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纪行十首。秋云岭》

时间: 2025-01-11 08:15:12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

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

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

不知今远近,到处犹相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湘中纪行十首·秋云岭
作者:刘长卿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
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
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
不知今远近,到处犹相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湘中山水的迷人景色。山的颜色变化无常,时而像烟雾般朦胧,时而又如黛色般深邃;孤独的山峰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迷人,翠绿的山脉延伸至秋天的边界。远处的云朵时隐时现,江水的弯曲总是与我背向。此刻我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但无论走到哪里,眼前的风景仿佛总是相互交融。

注释

  • 山色无定姿:山的颜色没有固定的姿态,形容山色的变化多端。
  • 如烟复如黛:像烟雾一样朦胧,又像黛色一样深邃,形容山的色彩变化。
  • 孤峰夕阳后:孤独的山峰在夕阳落下后,显得格外孤寂。
  • 翠岭秋天外:绿色的山脉延伸到秋天的边界。
  • 云起遥蔽亏:远处的云层不断升起,时而遮蔽,时而透出月亮。
  • 江回频向背:江水弯弯曲曲的流向,不时与我背向。
  • 不知今远近:不知道今天身处何地,远近模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字长卿,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09年,卒于公元785年。刘长卿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

《湘中纪行十首》是刘长卿在游历湘中时所作,诗中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诗中,山水的描绘不仅是自然的写照,也是他内心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秋云岭》以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湘中秋天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色的变化、夕阳的余晖、云层的变幻等景象逐一描绘,形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诗句“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不仅描绘了山色的千变万化,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孤峰在夕阳的映射下,显得更加孤寂,这一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孤独感。

“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则展现了空间的深邃与幽远,诗人在此处表达了一种对命运与时空的思考。他在远方的云与江水之间感受着时间的流逝,身处何地已不再重要,唯有眼前的景色与心中的情感相互映照。结尾“到处犹相对”更是将这一情感深化,似乎在强调无论身在何处,自然的美好永远与人心相对。

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自然世界,让人不禁沉浸在这幅秋日的山水画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色无定姿:描绘山的颜色变化,展现其多样性。
  • 如烟复如黛:进一步形容山色的朦胧与深邃。
  • 孤峰夕阳后:在夕阳落下后,孤峰显得更加孤单。
  • 翠岭秋天外:翠绿的山脉延伸至秋天的边际。
  • 云起遥蔽亏:远处的云层升起并遮蔽,形成一种神秘感。
  • 江回频向背:江水的曲折流淌与自我身份的反思。
  • 不知今远近:对时间与空间的迷惘。
  • 到处犹相对:无论身处何地,四周的景象依旧相互映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色比作烟雾与黛色,形象生动。
  • 拟人:云的升起与江水的流动,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诗中句子的对称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自然景观中引发的哲思与情感。诗人通过对湘中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时空的思考,以及一种内心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色:代表自然的变化与美。
  • 孤峰:象征孤独与自我反思。
  • :代表变化与不可捉摸的命运。
  • 江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旅程。

每一个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个人情感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色无定姿”所表达的意思是: A. 山的颜色很固定
    B. 山的颜色变化多端
    C. 山峰很孤独
    D. 夕阳很美丽

  2. 诗中提到“孤峰夕阳后”,这一意象主要表现了: A. 孤独感
    B. 美丽的夕阳
    C. 身处何地
    D. 自然的和谐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对人生的感悟
    B. 对自然的赞美
    C. 人与自然的关系
    D. 个人的孤独感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山中问答》 - 王维
  • 《秋夕》 - 杜牧

诗词对比

  • 《登高》与《秋云岭》同为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作,但《登高》更多地表达了诗人的壮志与忧国情怀,而《秋云岭》则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孤独与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