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灵一上人新泉》

时间: 2025-01-11 08:09:04

东林一泉出,复与远公期。

石浅寒流处,山空夜落时。

梦闲闻细响,虑澹对清漪。

动静皆无意,唯应达者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林一泉出,复与远公期。
石浅寒流处,山空夜落时。
梦闲闻细响,虑澹对清漪。
动静皆无意,唯应达者知。

白话文翻译:

东林的泉水涌出,与远公再次相约。
在石头浅处,寒冷的溪流流淌,山中在夜幕降临时显得空旷。
梦中悠闲地听见细微的水声,心中淡然对着清澈的涟漪。
无论动静都是无意的,唯有理解者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

注释:

  • 东林:指的是东边的山林,诗人可能指代某个特定的地方。
  • 远公:指的是一位隐士或高人,可能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 石浅寒流处:形容泉水流淌的地方,石头显得很浅,水流寒冷。
  • 梦闲:在梦中感到悠闲自在。
  • 细响:指水流动时发出的细微声响。
  • 清漪:清澈的水波。
  • 动静皆无意:动与静之间并没有特别的意图,随意而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708年-785年),字君复,唐代诗人,生于长安,晚年隐居于浙东。刘长卿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刘长卿隐居期间,表露出他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对清净生活的追求。诗中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山水图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诗歌鉴赏:

《和灵一上人新泉》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内心宁静的作品。诗中以泉水为主线,展现了山林间的清幽与安宁。在开篇中,诗人以“东林一泉出”引入,清泉流出,象征着生命的涌现和自然的和谐。接着,诗人描绘了泉水流动场景,寒流在石间穿行,夜晚降临,山谷显得更加静谧。这里的“石浅寒流处,山空夜落时”描绘了一个空灵的夜晚,令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清凉和安静。

接下来的“梦闲闻细响”则让人联想到诗人在梦中静听水声的悠闲状态,表现出一种淡泊的心境。诗人在这种宁静中感受到水波的涟漪,心中无忧无虑,仿佛一切都与他无关。这种心境的表现,与诗的最后一句“动静皆无意,唯应达者知”相呼应,强调了领悟自然真谛的境界,只有那些真正理解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深邃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清新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欣赏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体现了唐代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林一泉出:描绘泉水从东林中涌出,象征生命的源泉。
  2. 复与远公期:再次与隐士远公相约,体现诗人与隐者的情谊。
  3. 石浅寒流处:泉水在浅石之间流淌,描写了环境的清幽。
  4. 山空夜落时:夜幕降临,山林显得空灵,增强了静谧的氛围。
  5. 梦闲闻细响:在梦中悠闲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展现出一种宁静的心态。
  6. 虑澹对清漪:心中淡然,自然流露出对清澈水波的欣赏。
  7. 动静皆无意:动与静之间没有特别的目的,随意而自然。
  8. 唯应达者知:只有理解和领悟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奥秘。

修辞手法:

  • 比喻:泉水象征着生命的源泉,隐含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
  • 拟人:通过“梦闲闻细响”,赋予水声以人的特质,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写泉水、山林的宁静环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水:象征生命的源泉,代表清新与希望。
  • 山林: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代表静谧、安宁的时刻,增强了诗的氛围。
  • 水声:象征自然的细微之美,暗示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刘长卿
    • D) 王维
  2. “东林一泉出”描绘的是哪个自然元素?

    • A) 山
    • B) 水
    • C) 风
    • D) 花
  3. 诗中“唯应达者知”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只有领悟者才能理解深意
    • B) 自然的美在于表面的观察
    • C) 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自然
    • D) 安静生活的无聊

答案:

  1. C) 刘长卿
  2. B) 水
  3. A) 只有领悟者才能理解深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但更侧重于秋夜的宁静与思考。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表现隐逸生活的恬淡与自然景色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古诗词诠释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