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赵仲白二首
作者:刘克庄
生被才名谴,摧残到死休。
家留遗藁在,棺问故人求。
对月悲孤咏,逢山忆共游。
昔年携手地,今送入松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友人赵仲白的追思与哀痛。诗人感叹赵仲白虽有才华和名声,却被世俗所谴责,最终孤独地死去。在他去世后,遗留下的只有空荡荡的家和未了的心愿,诗人怀着沉重的心情对着明月唱出悲伤的曲调,回忆起与友人一起游山玩水的欢乐时光。如今,只能在松树和楸树之间送别他,感慨万千。
注释
- 被才名谴:被才能和名声所谴责,意指因才华受到嫉妒和误解。
- 摧残到死休:形容赵仲白生前饱受摧残,最终无法再忍受而死去。
- 遗藁:遗留下来的遗孤或遗物。
- 棺问故人求:在棺材旁向故人请求最后的安慰或告别。
- 对月悲孤咏:对着明月吟唱孤寂的曲调。
- 携手地:曾经一起游玩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宋代诗人,字静之,号白云山人。他以豪放的词风和清新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失去好友赵仲白之际,表达了对好友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对友人生活的无奈与悲伤愈加突出。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开头两句直入主题,表达了对才华横溢却遭受不公命运的朋友的痛惜。诗人以“生被才名谴”揭示了赵仲白的悲剧命运,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有才之人的嫉妒和误解。
接下来的两句“家留遗藁在,棺问故人求”,则通过对比展现出失去后的孤独和无奈,留下的只有遗物和未了的心愿。对月而歌,寄托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与哀伤。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回忆起与友人一起游玩时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往昔的无比怀念,结尾的“今送入松楸”更是将悲伤与自然意象结合,形成一种凄美的画面。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自然意象的结合,使得这首悼亡之作不仅具有深沉的哀伤,也蕴含着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生被才名谴:赵仲白虽有才华,却被社会所误解和责难。
- 摧残到死休:他经历了巨大的痛苦,最终不得不以生命为代价。
- 家留遗藁在:他的家中只留下了孤零零的遗物,代表着他的人生已然结束。
- 棺问故人求:在送别时,诗人只得向棺木中的故人诉说自己的思念与不舍。
- 对月悲孤咏:在月光下,独自吟唱,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 逢山忆共游:回忆起与友人一同游玩的美好时光,感叹时光的流逝。
- 昔年携手地:曾经的友谊在此时显得格外珍贵。
- 今送入松楸:最后送别友人,松树和楸树成为送别的象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家留遗藁在,棺问故人求”,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对月悲孤咏”,通过月亮的意象传达孤独感。
- 拟人:将月亮赋予了情感,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感慨人生无常,以及对才华被误解的悲哀,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生命的沉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念,照耀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 松树与楸树:代表送别的地点,象征着永恒与生死离别。
- 遗藁:象征着对逝者的怀念与无奈,表达了对已逝时光的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才名”指的是: A. 诗人的名声
B. 友人的才能和名声
C. 社会的评价 -
诗人对月吟唱的原因是: A. 怀念故人
B. 渴望自由
C. 追寻快乐 -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欢快
B. 悲伤
C. 愤怒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挽赵仲白二首》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均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对友谊的追思,而李白则更多地反映个人的孤独与对历史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
以上信息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挽赵仲白二首》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