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即事
病索人扶乃寝兴,高楼咫尺少曾登。
思悭惟有吟差长,睡少方知老可憎。
榾柮成灰犹凛冽,茅柴似水亦瞢腾。
暮年临履常兢战,未敢荒唐说葛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病卧床而感到的无奈与惆怅。即便高楼近在咫尺,却很少有机会亲自登上去。诗人的思绪因病而受限,只有吟咏诗词才能稍稍消遣,睡得少了才明白老年是多么可憎。即使是枯木成灰,依然寒冷刺骨;茅草如水般涌动,似乎也在无尽地飞腾。步入暮年,行走时总是战战兢兢,不敢轻言荒唐的往事。
注释
- 病索:因病而衰弱。
- 扶乃寝兴:被人扶着才能勉强从床上起身。
- 高楼咫尺:高楼近在眼前。
- 思悭:思维受限,无法畅所欲言。
- 吟差长:吟诵诗词时感到时间漫长。
- 榾柮:指枯木。
- 茅柴:指茅草和柴火。
- 瞢腾:形容茅草在风中摇摆的样子。
- 暮年:晚年。
- 临履:走路时。
- 荒唐:不务正业,或是轻率的言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云谷,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出生于福建,擅长写诗和填词。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尤其以豪放和沉郁见长,常常表现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观察。
创作背景
《即事》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正值身体虚弱之时,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中通过对病痛的描写,展现出对人生的无奈和对老年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即事》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刘克庄通过对自身病痛的描绘,展示了对健康和生命的珍惜。诗的开头就以“病索人扶乃寝兴”开篇,直接点明了作者的身体状况,传达出一种无奈的情感。接着,诗人回忆起高楼近在咫尺,却由于病痛而无法亲自登上,暗示着对生活的渴望与失落。
在“思悭惟有吟差长”一句中,诗人表现出因身体的限制而感到的思维受阻,唯有吟咏诗词才能稍稍解闷,这种无奈又显得无比真实。通过“睡少方知老可憎”,诗人进一步揭示了对老年生活的厌倦与不满,仿佛在暗示老年不仅带来身体的衰弱,也带来了精神上的孤独。
最后两句“榾柮成灰犹凛冽,茅柴似水亦瞢腾”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脆弱。“暮年临履常兢战,未敢荒唐说葛藤”则表现出对未来生活的谨慎,显示出诗人即使在晚年仍对生活保持一份清醒与警惕。
整首诗在抒情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既有对老年的思考,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令人深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病索人扶乃寝兴:因病而虚弱,需他人帮助才能起床,体现了身体的无力。
- 高楼咫尺少曾登:即使高楼近在眼前,自己却没有机会去登高,暗含对生活的遗憾。
- 思悭惟有吟差长:思绪受限,只有吟咏才能消磨时间,反映出孤独和无奈。
- 睡少方知老可憎:少睡才意识到老年是多么让人厌恶,表露出对衰老的反感。
- 榾柮成灰犹凛冽:比喻枯木成灰仍然寒冷,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茅柴似水亦瞢腾:描绘茅草在风中摇摆,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变幻。
- 暮年临履常兢战:在暮年走路时总是小心翼翼,表现出对生活的谨慎态度。
- 未敢荒唐说葛藤:不敢轻率地谈论往事,暗示着对过往的尊重与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老年与“可憎”进行比喻,生动表达了对衰老的厌恶。
- 对仗:诗中运用对仗手法,如“榾柮成灰犹凛冽,茅柴似水亦瞢腾”,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老年生活的无奈与思考,同时也对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传达出一种珍惜当下、珍视生命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病索:象征脆弱与无奈。
- 高楼:代表着理想与追求,近在咫尺却无法实现。
- 榾柮:象征生命的终结与无常。
- 茅柴:象征自然界的变化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因何需要他人帮助?
- A. 因病
- B. 因年老
- C. 因失落
- D. 因孤独
-
诗中提到的“高楼”象征着什么?
- A. 理想
- B. 财富
- C. 权力
- D. 孤独
-
“未敢荒唐说葛藤”中的“荒唐”是指什么?
- A. 轻率的行为
- B. 无聊的谈话
- C. 迷信的言语
- D. 一种病态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琵琶行》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刘克庄的《即事》在情感上更为内敛,虽然都是对老年与生命的思考,但刘克庄更注重个人的身体感受与内心的孤独,而杜甫则更为宏观,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选》
- 刘克庄相关传记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