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竺曾闻古刹名,万峰丛处隐林扃。
白云惯识衣冠面,长傍阶前故不惊。
白话文翻译:
在上竺山上曾听闻有座古老的寺庙,那座寺庙隐藏在万峰环绕的林间。白云对此地的衣衫与面目早已熟悉,因此在寺前总是静静地停留,不会惊扰到任何人。
注释:
- 上竺:指的是上竺山,位于西湖周边,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 古刹:古老的寺庙。
- 万峰丛处:指众多山峰环绕的地方。
- 隐林扃:隐秘在树林之中,门扉紧闭。
- 白云:云彩,象征着悠闲与自在。
- 衣冠面:指的是穿着的衣服和面容,暗示着人们的身份与气质。
- 长傍阶前:长久以来就停留在台阶前。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失去题目,但可以看出诗中提及的古刹与白云,似乎在隐喻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古刹的宁静与白云的悠然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人们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探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渐逵是明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明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西湖作为文化名胜,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王渐逵在此也寻找灵感。
诗歌鉴赏:
《西湖十咏·其十 失题》通过描绘上竺山的古刹与白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古刹”和“白云”成为了静谧与悠然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人世纷扰的超然态度。上竺的古刹,隐秘在山林之间,不被外界打扰,犹如人生的理想状态,给人以宁静与安详的感觉。而“白云”则是诗人心灵的寄托,表达出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洒脱。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清幽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哲理与自然之美。
诗词解析:
-
第一句:“上竺曾闻古刹名”
诗人首先引入了一个场景,上竺山上有座古老的寺庙,暗示着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厚。 -
第二句:“万峰丛处隐林扃”
描述寺庙被万山环绕,隐秘于林中,带来一种神秘感,同时也象征着人们对内心深处的探索。 -
第三句:“白云惯识衣冠面”
此句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白云以知觉,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第四句:“长傍阶前故不惊”
诗人通过白云的静谧,反映出一种宁静的生活态度,表达出对生活的淡然。
修辞手法:
- 拟人:如“白云惯识”,赋予云彩以人性,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性,使得诗句更为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诗人对人世纷扰的超然态度,传达了一种闲适而又深邃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 古刹:象征着传统与历史,承载着文化的厚重。
- 白云:象征自由与超然,代表了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上竺山上有什么著名的建筑?
- A. 古刹
- B. 高楼
- C. 酒馆
- D. 市场
-
诗中“白云”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自由
- C. 权力
- D. 知识
-
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 A. 纷繁的城市生活
- B. 隐逸的生活
- C. 战争与冲突
- D. 旅行的乐趣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渐逵的诗歌与李白的《庐山谣》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王渐逵更加强调隐逸的情感,而李白则更多展现了壮阔的山河气势。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渐逵传》相关文献。
- 《西湖诗词集》中的相关诗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