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时间: 2025-01-24 08:04: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作者: 姜夔
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
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
化作西楼一缕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了京洛地区(即今洛阳、京都)中一位风流绝代的人物。他为何在这春风中看到飘落的柳絮而感到惆怅呢?她穿着笼鞋,脚上是轻便的袜子,宛如在水面上轻盈行走的仙子。红色的花朵忽然绽放,绿叶也在微微皱眉,春天的美好与谁共享呢?鸳鸯独自一宿,难以习惯,最后化为西楼上一缕白云。
注释:
- 京洛:指的是古代的京都和洛阳,文化和政治中心。
- 风絮:指春风中飘落的柳絮,象征着轻柔与愁绪。
- 笼鞋:一种轻便的鞋子,通常用于行走。
- 鸳鸯:象征着夫妻或恋人,常用来表达爱情。
- 西楼:指代某个特定的地点,可能是某个思念之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南宋时期的词人,以词风清新、意境深远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美的追求与内心的孤寂。
创作背景:该词作于己酉年(即公元1189年),描述了他在苕溪所见的美景,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爱情的思索。春天的景致与个人情感交织,使得词作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京洛风流绝代人”开篇,直接引入了一个风流才子或美人的形象,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诗人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写,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结合在一起。对“风絮”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更隐喻了人生的无常与离别的愁苦。
接下来的“笼鞋浅出鸦头袜”,描绘了轻巧的装束,传达出一种轻盈的感觉,仿佛她在水面上舞动。通过“红乍笑,绿长嚬”的对比,表现出春天的双面性:既有欢愉,也有忧愁。最后一句提到“鸳鸯独宿”,使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失落。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京洛风流绝代人”:描述了一个风华绝代的人物。
- “因何风絮落溪津”:疑问春天的飘絮为何让人感到忧伤。
- “笼鞋浅出鸦头袜”:形象描绘了轻盈的打扮。
- “知是凌波缥缈身”:暗示她如同仙子般轻盈。
- “红乍笑,绿长嚬”:春花绽放、绿叶愁眉,形成对比。
- “与谁同度可怜春”:感叹春光无伴的孤独。
- “鸳鸯独宿何曾惯”:提到鸳鸯,象征着孤独的爱情。
- “化作西楼一缕云”:最终化为一缕云,象征着无奈的离别。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比作“凌波缥缈”的仙子,展现了轻盈的状态。
- 对仗:如“红乍笑,绿长嚬”,表现色彩的对比。
- 拟人:将春天的花草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词围绕着春天的美丽与个人的孤独展开,表现了对爱情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充满了感伤与哲理。
意象分析:
- 风絮:象征着轻盈与无常,暗示着人生的变迁。
- 鸳鸯:象征爱情与亲密关系,表达对鸳鸯独宿的无奈。
- 红与绿:春天的色彩,展现了生命的美好与忧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京洛”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京和洛阳
- B. 南京和河南
- C. 杭州和桂林
-
“笼鞋浅出鸦头袜”描绘了什么样的意象?
- A. 优雅的装束
- B. 朴素的服饰
- C. 传统的服装
-
“鸳鸯独宿”象征着什么?
- A. 友情
- B. 孤独的爱情
- C. 家庭团聚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爱情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慨。
- 苏轼《水调歌头》:对时光流逝与人生哲理的探讨。
诗词对比:
- 姜夔《鹧鸪天》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春天的美丽与个人情感的孤独。姜夔的词更注重自然与人的结合,而李清照则多通过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来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姜夔词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