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图》
时间: 2025-01-26 03:17: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莲图 文徵明 〔明代〕
横塘西头春水生,荷花落日照人明。 花深叶暗不辨人,有时叶底闻歌声。 歌声宛转谁家女,自把双桡击兰渚。 不愁击渚溅红裳,水中惊起双鸳鸯。
白话文翻译:
春天,横塘西头的春水涨起来了,夕阳下的荷花显得格外明亮。 花丛深处,叶子浓密,人们难以分辨彼此,有时从叶底传来歌声。 那歌声婉转动听,不知是哪家的女子,自己拿着双桨在兰渚上划水。 她不担心划水时溅湿了红色的衣裳,水中的鸳鸯被惊起,双双飞走。
注释:
- 横塘:地名,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
- 春水生:指春天河水上涨。
- 落日:夕阳。
- 花深叶暗:形容荷花丛中花朵繁密,叶子浓密。
- 宛转:形容歌声婉转动听。
- 双桡:双桨,指划船的工具。
- 兰渚:长满兰草的水边。
- 红裳:红色的衣裳。
- 鸳鸯:鸟名,常用来比喻恩爱夫妻或情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徵明(1470-1559),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征明,号衡山,江苏苏州人。他的诗文书画均有很高成就,尤以书法和绘画最为著名。文徵明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采莲的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女子的生活情趣。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日横塘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采莲图。诗中“横塘西头春水生”一句,即展现了春水的生机勃勃,又暗示了时间的流转。“荷花落日照人明”则进一步以夕阳下的荷花为景,营造出一种明亮而宁静的氛围。后两句“花深叶暗不辨人,有时叶底闻歌声”巧妙地通过声音的引入,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花丛之中,感受到那份隐秘而美妙的氛围。结尾的“不愁击渚溅红裳,水中惊起双鸳鸯”则以女子的无忧无虑和鸳鸯的惊起,增添了诗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同时也寓意着爱情的纯洁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横塘西头春水生”:描绘了春日横塘的景象,春水上涨,生机盎然。
- “荷花落日照人明”:夕阳下的荷花显得格外明亮,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 “花深叶暗不辨人”:花丛深处,叶子浓密,人们难以分辨彼此,增加了神秘感。
- “有时叶底闻歌声”:从叶底传来歌声,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 “歌声宛转谁家女”:歌声婉转动听,引出唱歌的女子,增加了诗的趣味性。
- “自把双桡击兰渚”:女子自己划船,展现了她的独立和自由。
- “不愁击渚溅红裳”:女子不担心划水时溅湿衣裳,表现了她的无忧无虑。
- “水中惊起双鸳鸯”:水中的鸳鸯被惊起,增添了诗的生动性,同时也寓意着爱情的纯洁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荷花落日照人明”中的“照人明”,赋予荷花以人的特性,使其显得更加生动。
- 比喻:如“歌声宛转谁家女”中的“宛转”,比喻歌声的婉转动听。
- 对仗:如“花深叶暗不辨人”与“有时叶底闻歌声”中的对仗,增加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春日采莲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女子无忧无虑的形象,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和纯真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春水:象征生机和活力。
- 荷花:象征纯洁和美好。
- 歌声:象征欢乐和自由。
- 鸳鸯:象征爱情和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横塘西头春水生”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荷花落日照人明”中的“照人明”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女子划船的工具是什么? A. 单桨 B. 双桡 C. 竹篙 D. 木橹
-
“水中惊起双鸳鸯”中的“鸳鸯”象征什么? A. 孤独 B. 爱情 C. 悲伤 D. 战争
答案:1. A 2. A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杨万里的《小池》:同样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风格清新自然。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文徵明的《采莲图》与杨万里的《小池》:两者都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但文徵明的诗更加注重对人物和情感的描绘,而杨万里的诗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文徵明全集》:收录了文徵明的诗文书画作品,是研究文徵明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徵明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