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山孺子倚新妆,
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白话文翻译:
在中山的年轻男子依靠着新妆的女子,
郑国的女子和燕国的姬妾各自独占舞台。
他们齐声唱着宪王的春乐府,
金梁桥外的月亮如霜般明亮。
注释:
- 中山孺子:中山,这里指代中山国的年轻人,孺子是对年轻男子的称呼。
- 新妆:指刚刚打扮好的模样,暗示着节日的欢快气氛。
- 郑女、燕姬:分别指郑国的女子和燕国的妃子,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地域。
- 宪王:即春乐府的作者,宪王为春天的象征,代表了欢庆的气氛。
- 金梁桥:这里可能是一座著名的桥,象征着美好的景象。
- 月如霜:形容月光明亮,像霜一样洁白,营造了优美的夜景。
典故解析:
- 宪王春乐府:乐府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专门用于唱和的音乐诗,具有欢快的节奏和气氛。宪王即春天的象征,乐府传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梦阳,明代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生动的描绘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人情世态,常常融入历史典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宵节,古时元宵节是人们欢庆团圆、猜灯谜、赏花灯的重要节日。诗中描绘了节日的热闹场景,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欢庆的情感。
诗歌鉴赏:
《汴京元夕》通过描写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展现了节日的喜庆和人们的欢愉。开篇的“中山孺子倚新妆”,将人物的形象和环境融为一体,表现出年轻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接下来的“郑女燕姬独擅场”,则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女子各自展现风采,营造出一种多元的美感。
全诗最后一句“金梁桥外月如霜”将景色与情感结合,月光洒在桥上,宛如霜雪,增添了一种清冷而又宁静的美感,暗示着即使在欢庆的节日中,依然有一种淡淡的惆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节日的热爱以及对青春美好的向往,体现了明代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中山孺子倚新妆”:年轻男子依靠着打扮得体的女子,暗示着节日的欢快气氛。
- “郑女燕姬独擅场”:不同地域的女子在节日中各自展示自己的魅力。
- “齐唱宪王春乐府”:人们齐声唱和,表现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
- “金梁桥外月如霜”:描绘出美丽的夜景,带来一种清新和宁静的感觉。
-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展现了工整的美感。
- 比喻:用“月如霜”形容月光的明亮,生动形象。
- 象征:月亮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元宵节为背景,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同时也隐含着对青春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中山孺子:年轻、活力,象征着青春的朝气。
- 新妆:美丽的外表,代表着节日的欢庆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月如霜:象征着宁静和美好的夜晚,带有一种淡淡的惆怅感。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 诗中的“金梁桥外月如霜”指的是什么?
- A. 桥的材质
- B. 月光的明亮
- C. 桥的高度
- D. 桥的颜色
- 诗中的“金梁桥外月如霜”指的是什么?
-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宪王春乐府”是___的象征。
-
判断题: 诗中描绘的场景是一个安静的夜晚。 (对/错)
答案:
- B
- 春天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的名作,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与愁思。
-
诗词对比:
- 李梦阳的《汴京元夕》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两者均以元宵节为背景,但李梦阳更侧重描绘热闹的场景,而辛弃疾则将个人情感与节日气氛相结合,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元宵节的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