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君俞知宿迁》

时间: 2025-01-11 14:08:40

魏侯得名能治剧,江湖作吏声籍籍。

人言才似钜鹿公,诏书擢守二千石。

前日见贤後得罪,艾封沾襟复自悔。

牛刀割鸡不作难,看公来上宿迁最。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魏君俞知宿迁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魏侯得名能治剧,江湖作吏声籍籍。
人言才似钜鹿公,诏书擢守二千石。
前日见贤后得罪,艾封沾襟复自悔。
牛刀割鸡不作难,看公来上宿迁最。


白话文翻译:

魏侯因其治政有方而声名显赫,曾在江湖中做官而名声在外。
有人说他的才华与钜鹿公相似,得到了诏书升任守二千石的官职。
前几天见过贤良之人,后来却因得罪他而感到后悔,艾封沾染着泪水再次懊悔。
用牛刀割鸡这样的事情并不算困难,期待他能在宿迁一展所长。


注释:

字词注释:

  1. 魏侯:指魏国的公侯,这里特指俞知。
  2. 治剧:治理事务非常出色。
  3. 声籍籍:声名显赫,名声在外。
  4. 钜鹿公:古代大名士,意指才华横溢。
  5. 二千石:古代官职,指俸禄相当于二千石粮食的官位。
  6. 艾封:古代一种草药,常用于消毒,意指后悔之情。
  7. 沾襟:泪水沾湿衣襟,形容悲伤。

典故解析:

  • 钜鹿公:钜鹿公是指汉代的名士,因其才能而被后人称颂。与魏侯相提并论,表现出魏侯的才能与前者相当。
  • 牛刀割鸡:比喻用大力气做小事,表达对魏君才能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格清新俊逸,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深得文学界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黄庭坚与魏君俞知分别之际,表达了对他的赞赏与期待。魏君因其才华与品德获得升迁,既有对其前途的祝福,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俞知的生平和前途为主线,通过描绘他在官场上的声名和才能,展现了作者对朋友的由衷赞美与期望。前两句开篇即点明魏侯的才华和声望,展现出他治理能力的卓越,紧接着以“人言才似钜鹿公”抒发对其才华的认可,这种比较不仅提升了魏侯的形象,也借此引出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诗中通过“前日见贤后得罪”揭示了官场的复杂与险恶,表现了人心的难测和对贤良之士的敬重。最后两句“牛刀割鸡不作难,看公来上宿迁最”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轻松的期待,既有对俞知的鼓励,也隐含了对未来的憧憬。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情感真挚而深刻,展现了黄庭坚的诗歌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魏侯得名能治剧:魏侯因其治理能力而声名显赫。
  2. 江湖作吏声籍籍:他曾在江湖中做官,名声在外。
  3. 人言才似钜鹿公:人们说他的才能与钜鹿公相当。
  4. 诏书擢守二千石:他得到了升迁的诏书,成为守二千石的官员。
  5. 前日见贤后得罪:前几天见过贤良之人,后来却因得罪他而感到后悔。
  6. 艾封沾襟复自悔:因后悔而泪水沾湿衣襟。
  7. 牛刀割鸡不作难:用牛刀割鸡这样的事情不算困难。
  8. 看公来上宿迁最:期待他能在宿迁一展所长。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将魏侯与钜鹿公对比,突显其才能。
  • 比喻:用“牛刀割鸡”比喻做小事时不必费太大力气。
  • 夸张:通过夸大魏侯的才能,增强诗的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赞美、对官场生涯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待。通过对魏侯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与对理想官吏的期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魏侯:象征着才华和前途。
  2. 江湖:代表了广阔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3. 钜鹿公:象征着理想中的贤人。
  4. 牛刀:象征着能力和手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魏侯因何得名?

    • A. 治政有方
    • B. 诗才横溢
    • C. 书法出众
    • D. 仕途平顺
  2. “牛刀割鸡”在诗中比喻什么?

    • A. 挥洒自如
    • B. 小事不费力气
    • C. 大者不难
    • D. 精益求精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比较黄庭坚与李白的送别诗,黄庭坚更注重于官场与人情的复杂,而李白则在送别中更多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对友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