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刘舍人咏秋千》

时间: 2025-01-11 01:17:07

院落阴阴卷昼帘,彩绳高挂矗青天。

纤腰对蹴争先起,香汗交流倦欲眠。

花畔惊呼簪珥坠,柳梢时出彩罗鲜。

可怜墙外行人恼,应费长安酒价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知刘舍人咏秋千
李曾伯 〔宋代〕

院落阴阴卷昼帘,
彩绳高挂矗青天。
纤腰对蹴争先起,
香汗交流倦欲眠。
花畔惊呼簪珥坠,
柳梢时出彩罗鲜。
可怜墙外行人恼,
应费长安酒价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千的场景,院子里阴影重重,白天的帘子卷起,彩绳高高挂在蔚蓝的天空中。纤细的腰肢在秋千上相互竞争着,出汗的娇媚身姿令人心动,似乎快要疲倦入睡。花丛旁,惊呼声不断,簪子和耳环纷纷掉落;柳树的枝头,不时出现鲜艳的彩绸。可怜墙外的行人,他们恐怕要为长安的美酒花费千金。

注释:

  • 阴阴: 形容院落的阴影,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 卷昼帘: 卷起白天的帘子,意指光线透入室内。
  • 彩绳: 指秋千的绳索,色彩鲜艳。
  • 纤腰: 形容女子的纤细腰身。
  • 香汗交流: 形容女子因嬉戏而流下的香汗,表现出一种亲密的气氛。
  • 簪珥: 指女子的发簪和耳环。
  • 彩罗鲜: 指鲜艳的彩布或绸缎,常用作装饰。
  • 可怜: 表达对墙外行人的怜悯之情。
  • 长安酒价千: 暗指长安的美酒价格昂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宋代诗人,字子华,号怀仁。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常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尤其是对女子嬉戏生活的描绘,反映了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知刘舍人咏秋千》是一首描绘秋千欢愉场景的诗作,诗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将秋千的欢乐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以“院落阴阴卷昼帘”引入,给人一种清新幽静的感觉,接着“彩绳高挂矗青天”,描绘出秋千的生动形象,令人仿佛置身于蓝天之下,感受着秋千的欢乐。

“纤腰对蹴争先起,香汗交流倦欲眠”两句,生动地描绘出女子嬉戏时的姿态,表达了年轻人之间的亲密互动与活泼气氛。最后两句则将视角转向墙外的行人,表达了一种无奈与惆怅,似乎在说墙外的人无法参与这样的欢乐,甚至需要为长安的美酒付出昂贵的代价,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与青春的活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院落阴阴卷昼帘:院子里阴影重重,白天的帘子卷起,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
  2. 彩绳高挂矗青天:彩色的秋千绳索高高挂在蔚蓝的天空中,展现出活泼的气氛。
  3. 纤腰对蹴争先起:纤细的腰肢在秋千上相互争先,表现出竞争与活力。
  4. 香汗交流倦欲眠:流下的香汗在嬉戏中交融,似乎感到疲倦,暗含亲密感。
  5. 花畔惊呼簪珥坠:花丛旁传来惊呼声,发饰和耳环纷纷掉落,表现出欢乐与混乱。
  6. 柳梢时出彩罗鲜:柳树的枝头不时出现艳丽的彩绸,增添了生动的视觉效果。
  7. 可怜墙外行人恼:可怜墙外的行人,他们心中充满忌妒与惆怅。
  8. 应费长安酒价千:墙外人恐怕要为长安的美酒付出千金,暗示他们无法参与这样的欢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纤腰对蹴争先起”中通过对仗展示了女子的活泼与竞争;“香汗交流”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汗水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快乐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无法参与欢乐的人的同情与惋惜,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人生的不同境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秋千:象征着青春的欢愉和无忧无虑的生活。
  2. 院落:代表着私人空间和宁静的环境。
  3. 彩绳:象征着美好和多彩的生活。
  4. 香汗:表现了年轻人的活力与亲密感。
  5. 墙外行人:象征着被排除在欢乐之外的人,反映社会的分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 A. 赏花
    • B. 秋千
    • C. 饮酒
  2. “香汗交流”是指什么?

    • A. 亲密的互动
    • B. 运动后的疲惫
    • C. 夏天的炎热
  3. 墙外的行人感到什么?

    • A. 高兴
    • B. 忧伤
    • C. 疲倦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游园不值》 by 叶绍翁

诗词对比: 杜甫的《秋夕》表现了秋天的萧瑟与思乡之情,而李曾伯的《知刘舍人咏秋千》则展现了欢乐与青春的活力。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意象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