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5:27:28

巷转柔桑陌,门依绿柳桥。

因人嫌碌碌,拔俗自超超。

嫩碧半篙涨,残红一眼飘。

卑栖有微分,斥鴳得逍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即事二首 其二
巷转柔桑陌,门依绿柳桥。
因人嫌碌碌,拔俗自超超。
嫩碧半篙涨,残红一眼飘。
卑栖有微分,斥鴳得逍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巷子转角处是柔软的桑树小路,门前靠着绿柳垂桥。由于世俗之人对忙碌生活的厌倦,诗人选择超脱于世俗的烦扰。嫩绿的水面微微波动,残留的红花飘荡在水面上。生活在卑微之处的人有自己的小小分寸,而那些野鸭则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

注释

  • 巷转:巷子转弯处。
  • 柔桑陌:柔和的桑树小路。
  • 碌碌:忙碌、平凡的生活。
  • 拔俗:超越世俗,指追求高尚的境界。
  • 嫩碧:嫩绿的水面。
  • :竹竿,这里指代水面。
  • :漂浮,形容花瓣随水流动。
  • 卑栖:生活在卑微的地方。
  • 斥鴳:指野鸭,这里用作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胜仲,宋代诗人,字梦符,号胜仲,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乡村生活为题材,展现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体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追求宁静生活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即事二首 其二》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越。诗中“巷转柔桑陌,门依绿柳桥”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乡村图景,给人以舒适的视觉享受。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逐渐引入了对生活的思考,特别是在“因人嫌碌碌,拔俗自超超”中,诗人表现了对繁忙世俗生活的反感,选择了追求一种超然的生活状态。“嫩碧半篙涨,残红一眼飘”则进一步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最后两句“卑栖有微分,斥鴳得逍遥”强调了生活的不同选择。卑微的栖息地并不妨碍内心的自由,正如斥鴳在水中自由游弋,诗人向往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整首诗在意象上生动且富有层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巷转柔桑陌:描绘了乡间的柔和和宁静,暗示生活的安逸。
  • 门依绿柳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 因人嫌碌碌:表达了对忙碌生活的厌倦。
  • 拔俗自超超:表明诗人选择超脱于世俗的态度。
  • 嫩碧半篙涨:描绘了春水初涨的景象,暗示生命的复苏。
  • 残红一眼飘:残花飘落,象征时光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卑栖有微分:在卑微的生活中仍有自我位置的认知。
  • 斥鴳得逍遥:强调了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嫩碧”与“残红”,用色彩形象化自然景象,增加诗意。
  • 对仗:如“因人嫌碌碌,拔俗自超超”,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自然意象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给人以深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乡村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柔桑:象征着柔和与宁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绿柳:代表着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美丽。
  • 残红: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美好的逝去。
  • 斥鴳:象征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巷转柔桑陌”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A. 繁华的市中心
    B. 宁静的乡村小路
    C. 荒凉的山野

  2. “因人嫌碌碌,拔俗自超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A. 热爱忙碌
    B. 对世俗的厌倦
    C. 无所谓的态度

  3. 在诗中,斥鴳象征着什么?
    A. 忧伤
    B. 自由
    C. 繁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诗词对比

对比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但王维的作品更强调了宁静的内心世界,而葛胜仲则通过生活场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赏析》
  • 《唐宋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