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道观》

时间: 2025-01-10 23:05:16

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寻道观
王勃

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道观的景象。光辉的芝草分隔了田野,蓬勃的殿阁气势恢宏。碧绿的坛子旁清香的桂花盛开,丹色的洞门前松树肃立。手中有记载三座名山的玉笈,金色的箱子里装着五岳的图纸。可是那苍龙却无法得到,只能空望着白云间的道路。

注释:

  • 芝廛:芝草的小店,这里指的是道观附近的环境。
  • 蓬阙:指道观的殿阁,形容其规模宏伟。
  • 碧坛:绿色的坛子,常用于道教祭祀。
  • 丹洞:红色的洞门,指道观的大门。
  • 松枢:松树,代表着道观的清幽和肃穆。
  • 玉笈:盛载文书的竹简,这里隐喻知识和文化。
  • 金箱:盛放地图和图纸的箱子,象征着名山大川的知识。
  • 苍虬:苍龙,常被道教视为神秘的象征。
  • 白云衢:白云间的道路,意指追寻的方向和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号渔洋,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王勃才华横溢,作品涵盖诗、文、赋等多种体裁,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尤其以《滕王阁序》最为人熟知,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哲理。

创作背景:

《寻道观》写于王勃追寻道教理想的时期,反映了他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与探索。诗中描绘的道观景象,既体现了道教的神秘与高远,也表达了诗人渴望超脱世俗的情感。

诗歌鉴赏:

《寻道观》以其清新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王勃作品中的一颗明珠。全诗通过对道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起首的“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两句,生动地勾勒出道观的壮丽景象,芝草和殿阁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画面。

接下来的“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则通过色彩的对比与香气的渲染,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仿佛置身于道教的宁静之地。诗的后半部分,通过“玉笈三山记,金箱五岳图”,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与对智慧的渴求,表达了他对道教经典的追求。

然而,最后的“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则回归到一种失落感,诗人虽渴望追寻理想,但却感受到理想的遥不可及。这种矛盾的情感,既是对理想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的无奈,展示了王勃深邃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芝廛光分野:诗人以“芝廛”引入,说明道观周围环境的自然美,光线透过芝草,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
  2. 蓬阙盛规模:形容道观建筑的宏伟,表达了道教文化的气势磅礴。
  3. 碧坛清桂阈:通过色彩对比,展现出道观的清幽与宁静,桂花的香气更是增添了神秘感。
  4. 丹洞肃松枢:松树的肃穆与红色洞门的鲜明对比,体现了道观的庄重与神秘。
  5. 玉笈三山记:玉笈象征知识,代表着对道教经典的渴望。
  6. 金箱五岳图:金箱里的图纸象征着对自然和名山的向往。
  7. 苍虬不可得:苍龙象征理想与超脱,诗人感叹理想的遥不可及。
  8. 空望白云衢:白云间的道路象征着追求与理想,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苍虬”比喻理想,增强了情感表达。
  • 对仗:全诗多处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形象描绘:通过色彩和气味的描绘,形象地表现道观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王勃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芝草: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 道观:象征着道教文化的深邃与神秘。
  • 白云:象征着理想与追求,代表着渴望的方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勃在《寻道观》中所描绘的主要环境是什么?

    • A. 山川
    • B. 道观
    • C. 城市
  2. “苍虬不可得”中的“苍虬”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理想
    • C. 朋友
  3. 诗中提到的“玉笈”主要代表了什么?

    • A. 食物
    • B. 知识
    • C. 武器

答案:

  1. B. 道观
  2. B. 理想
  3. B. 知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王勃《寻道观》与李白《庐山谣》:两首诗均表达了对自然和理想的向往,但王勃更注重道教文化的内涵,而李白则更强调自然的壮丽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勃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