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二首 王勃
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
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江边,东流的水面上,飞扬着北上的尘土。归来的马车即将离开,划船的人都是疲惫的游人。马车的嘶鸣声在告别的路上响起,划船的身影隐没在寒冷的洲滩。江边的树叶飘落下来,想必让人想起故乡的秋天。
注释:
- 泛泛: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 归骖:归来的马车。
- 别棹:离开的船只。
- 倦游人:疲惫的游人。
- 骖:马车。
- 隐寒洲:在寒冷的洲滩上隐没。
- 江皋:江边的坡岸。
- 木叶下:树叶飘落的景象。
- 故城秋:故乡的秋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号少陵,江西人,唐代著名诗人。王勃以其才华横溢而闻名,尤其以诗歌和骈文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感受与对社会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临江二首》作于王勃游历江边时,正值秋季,水流和落叶引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作品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临江二首》以江水与秋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游子在外的孤独感与对故乡的思念。首联“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描绘出一幅流动的画面,江水东流,尘土随风而起,生动地展示了水流与尘土的交错,暗含着人生的无常与漂泊。
接下来的“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引入了游子的情感,归来的马车与离去的船只,象征着游子在旅途中的无奈与疲惫。诗中的“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则通过马车的嘶鸣与船只的隐没,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愁苦。
最后一句“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直接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秋天的落叶,勾起了他对故乡秋景的回忆,情感真挚,令人动容。整首诗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了王勃对人生与时光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泛泛东流水:描绘江水的流动,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 飞飞北上尘:尘土随风而起,象征着游子在旅途中的无奈与动荡。
- 归骖将别棹:归来的马车和离开的船,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离别的伤感。
- 俱是倦游人:所有人都是疲惫的旅人,表达了游子的孤独与无助。
- 去骖嘶别路:马车的嘶鸣声在告别的路上响起,强化了离别的情感。
- 归棹隐寒洲:划船的人影渐渐隐没在寒冷的洲滩上,象征着游子的孤独。
- 江皋木叶下:江边的秋天景象,营造出一幅美丽却又伤感的画面。
- 应想故城秋:引出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动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游子比作归骖与别棹,形象地传达出离别的情感。
- 拟人:描绘秋天的木叶,赋予其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形成对比,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游子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归属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变化。
- 尘土:代表着人生的动荡,游子在外的无奈。
- 秋叶:象征着离别与思乡,勾起对故乡的怀念。
- 马车与船:象征着归去与离开,突出离别的主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勃的《临江二首》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乡
C. 愤怒
D. 不满 -
“泛泛东流水”中的“泛泛”是什么意思? A. 细小
B. 平静
C. 流动
D. 凶猛 -
诗中提到的“归骖”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归来的马车
C. 远行的船只
D. 游子的思念
答案:
- B. 思乡
- C. 流动
- B. 归来的马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早秋》王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思乡之情,但通过月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在思乡的情感中融入了对兄弟的深切关怀,情感更为复杂和细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勃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