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头白兰陵客,幽居共一村。 老来吟力退,贫去告身存。 夕吹鸣梨叶,秋泉注稻根。 时因来问筮,独叩树间门。
白话文翻译:
白发苍苍的兰陵客人,隐居在同一个村庄。 年老后吟诗的力气减退,贫穷时告身的文书还保存着。 傍晚的风吹动梨树的叶子,秋天的泉水注入稻田的根部。 时常因为来问卜,独自敲响树间的门。
注释:
- 头白:指头发白,形容年老。
- 兰陵客:指胡博士,兰陵是地名,此处代指胡博士。
- 幽居:隐居。
- 共一村:住在同一个村庄。
- 吟力退:吟诗的能力减退。
- 告身:古代官员的身份证明文书。
- 夕吹:傍晚的风。
- 鸣梨叶:风吹动梨树的叶子发出声音。
- 秋泉:秋天的泉水。
- 注稻根:泉水注入稻田的根部。
- 问筮:问卜,占卜。
- 独叩:独自敲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明代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高启访问胡博士隐居之地时所作,表达了对胡博士隐居生活的描绘和对老友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胡博士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隐士的清贫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诗中“头白兰陵客,幽居共一村”描绘了胡博士年老隐居的形象,而“老来吟力退,贫去告身存”则进一步展现了他的生活状态,即使年老力衰,贫穷依旧,但他依然保存着告身,显示了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身份的尊重。后两句“夕吹鸣梨叶,秋泉注稻根”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淡远的氛围,体现了隐居生活的恬淡和与自然的和谐。最后两句“时因来问筮,独叩树间门”则表达了诗人对胡博士的关心和访问的情景,增添了诗的亲切感和人情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头白兰陵客,幽居共一村”:首句描绘了胡博士年老隐居的形象,头白表明年岁已高,兰陵客指胡博士,幽居共一村则表明他隐居在村庄中。
- “老来吟力退,贫去告身存”:第二句表达了胡博士年老后吟诗的能力减退,但贫穷时依然保存着告身,显示了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身份的尊重。
- “夕吹鸣梨叶,秋泉注稻根”:第三句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淡远的氛围,夕吹鸣梨叶和秋泉注稻根都是自然界的景象,体现了隐居生活的恬淡和与自然的和谐。
- “时因来问筮,独叩树间门”: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胡博士的关心和访问的情景,时因来问筮表明诗人时常来访,独叩树间门则描绘了访问的情景,增添了诗的亲切感和人情味。
修辞手法:
- 拟人:“夕吹鸣梨叶”中的“鸣”字赋予了梨叶以人的动作,使其显得生动。
- 对仗:“头白兰陵客,幽居共一村”中的“头白”与“幽居”,“兰陵客”与“共一村”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隐士的清贫生活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通过对胡博士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隐士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的亲近。
意象分析:
- 头白:象征年老。
- 兰陵客:代指胡博士,象征隐士身份。
- 幽居:象征隐居生活。
- 夕吹鸣梨叶:象征傍晚的宁静。
- 秋泉注稻根:象征自然的滋养和生活的简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兰陵客”指的是谁? A. 高启 B. 胡博士 C. 其他 答案:B
-
“告身”在古代是指什么? A. 官员的身份证明文书 B. 告示 C. 身体 答案:A
-
诗中哪一句描绘了自然景色? A. 头白兰陵客,幽居共一村 B. 老来吟力退,贫去告身存 C. 夕吹鸣梨叶,秋泉注稻根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同样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和谐。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隐士的内心世界。
诗词对比:
- 高启的《过胡博士郊居胡善筮》与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都描绘了隐居生活,但高启的诗更注重对隐士内心世界的描绘,而杜甫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高启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