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

时间: 2025-02-04 15:35:28

宁越门前路,归鞍驻石梁。

西风气色好,晚日正相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 蔡襄 〔宋代〕 宁越门前路,归鞍驻石梁。 西风气色好,晚日正相当。

白话文翻译:

在宁越门外的路上,停下马鞍,驻足于石桥之上。 西风吹来,景色宜人,夕阳正好与之相映成趣。

注释:

宁越门:福州城门之一。 归鞍:指归途中的马鞍。 石梁:石桥。 西风:秋风。 气色:景色,景象。 晚日:夕阳。 相当:相称,相得益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福建福州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典雅著称,书法亦有很高成就,尤以行书见长。此诗描绘了作者在福州宁越门外石桥上欣赏西山晚照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宁静安详的心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蔡襄在福州任职期间,当时他可能正从公务归来,途经宁越门外的石桥,被西山晚照的美景所吸引,遂驻足观赏并吟咏成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宁越门外石桥上观赏西山晚照的情景。首句“宁越门前路,归鞍驻石梁”点明了地点和动作,营造出一种归途中的宁静氛围。次句“西风气色好,晚日正相当”则通过“西风”和“晚日”两个意象,描绘了秋日傍晚的宜人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安详。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凝练,展现了蔡襄诗歌清新自然的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首句“宁越门前路,归鞍驻石梁”,通过“宁越门”和“石梁”两个地名,确定了诗的地点背景,同时“归鞍”一词暗示了作者的归途状态,为后文的观赏景色做了铺垫。 次句“西风气色好,晚日正相当”,以“西风”和“晚日”两个自然意象,描绘了秋日傍晚的景色,其中“气色好”和“正相当”表达了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内心的愉悦。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自然意象的描绘手法,如“西风”和“晚日”,通过这些意象的并置,营造出秋日傍晚的宁静和美好。同时,“正相当”这一表达方式,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欣赏自然美景,表达作者对宁静安详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西山晚照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西风:象征秋天的凉爽和清新。 晚日:象征夕阳的温暖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地点是? A. 宁越门 B. 西山 C. 石梁 答案:A

  2.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答案:C

  3. 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忧郁 B. 宁静 C. 激动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宁静的心境。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与蔡襄此诗相比,都描绘了秋日的宁静景色,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融入了禅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作,可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蔡襄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