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

时间: 2025-01-21 21:35:29

梦笔山前君别我,下沙桥上我思君。

黄昏更过西阳岭,满目青山与白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别 杨亿 〔宋代〕 梦笔山前君别我,下沙桥上我思君。黄昏更过西阳岭,满目青山与白云。

白话文翻译:

在梦笔山前你与我分别,在下沙桥上我思念着你。黄昏时分我越过了西阳岭,眼前尽是青山和白云。

注释:

  • 梦笔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虚构或特定地点。
  • 下沙桥: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虚构或特定地点。
  • 西阳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虚构或特定地点。
  • 满目:形容眼前所见全是。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明显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亿(约1000年—约1060年),字子云,号梦得,北宋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亿在分别之际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分别地点和思念时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首句“梦笔山前君别我”,点明了分别的地点,同时也暗示了分别时的不舍。次句“下沙桥上我思君”,则通过地点的转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后两句“黄昏更过西阳岭,满目青山与白云”,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梦笔山前君别我”:梦笔山前,诗人与友人分别,地点的选择增添了诗意的色彩。
  2. “下沙桥上我思君”:在下沙桥上,诗人思念着远别的友人,地点的转换加深了思念之情。
  3. “黄昏更过西阳岭”:黄昏时分,诗人越过了西阳岭,时间的推移增加了诗中的孤寂感。
  4. “满目青山与白云”:眼前尽是青山和白云,自然景色的描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梦笔山前”与“下沙桥上”,“君别我”与“我思君”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 意象:通过“青山”与“白云”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分别与思念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地点和时间的转换,以及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梦笔山、下沙桥、西阳岭:这些地名作为意象,增添了诗意的色彩,同时也象征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感纽带。
  • 青山与白云:这些自然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分别地点是? A. 梦笔山前 B. 下沙桥上 C. 西阳岭 D. 青山与白云 答案:A

  2. 诗中提到的思念地点是? A. 梦笔山前 B. 下沙桥上 C. 西阳岭 D. 青山与白云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黄昏时分越过的地点是? A. 梦笔山前 B. 下沙桥上 C. 西阳岭 D. 青山与白云 答案:C

  4. 诗中提到的自然意象是? A. 梦笔山 B. 下沙桥 C. 西阳岭 D. 青山与白云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与杨亿的这首诗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词对比:

  • 杨亿《留别》与王维《送别》:两者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杨亿的诗更注重地点的转换和自然景色的描绘。
  • 杨亿《留别》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表达情感,但李白的诗更注重景色的壮丽和情感的奔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杨亿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杨亿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