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三月初五日宿彭善村,夜雨寒甚,晓起雪积寸许,因赋》
时间: 2025-01-27 03:49: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雁不堪闻,鸡还无用。
五更风里银釭冻。
纸窗犹道月光明,
罗衾祇觉春寒重。
玉树朝新,雕轮晓动。
马蹄踏破琼瑶巷。
江南已是牡丹时,
并门尚作梨花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春日早晨。雁声令人难以忍受,鸡鸣却无用,五更时分,寒风中蜡烛的光亮都显得冰冷。纸窗外的月光依旧明亮,然而卧床的我却只感受到春寒的沉重。早晨的玉树显得格外新鲜,雕刻的车轮在晨曦中轻轻转动。马蹄声踏破了那条如琼瑶般的巷子。江南的牡丹花已经盛开,而我却仍在做着梨花的梦。
注释
- 雁:指大雁,古时常用来形容孤独与凄凉。
- 银釭:银色的灯火,这里暗指寒冷的夜晚。
- 纸窗:指用纸贴成的窗户,形容朴素和寒冷的居所。
- 罗衾:轻薄的被褥,表示温暖不足。
- 玉树:比喻春天的新生,寓意美好。
- 雕轮:指精美的车轮,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琼瑶巷:形容如雪般洁白的巷子。
- 牡丹:象征富贵和繁华。
- 梨花梦:指春天梨花盛开时的美丽梦境。
典故解析
- 江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富饶地区,以花卉和美景闻名。
- 牡丹:在古代诗词中常被视为富贵之花,象征春天的富饶与繁荣。
- 梨花:象征纯洁和美丽,通常与春天的梦境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1748年-1806年),字子仁,号公度,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生于江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雅致,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三月初五,彭善村的夜雨寒冷,早晨又见雪,反映了诗人对春季气候变化的感受以及乡村的宁静与美丽。
诗歌鉴赏
此诗整体表现出一种春寒料峭的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交融。开篇用“雁不堪闻,鸡还无用”展示了春天的寒冷与孤独,雁声传递出一种凄凉感,而鸡鸣却显得无关紧要,突显了环境的严峻。接着“纸窗犹道月光明”一句,虽然月光仍然明亮,但在寒冷的环境中却显得无力,诗人内心的孤寂感愈发显现。
“玉树朝新,雕轮晓动”则转向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展现了自然的复苏。最后两句将视野从个人感受扩展到江南的盛景,牡丹盛开,象征着富贵与生机,而“梨花梦”则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形成了一种对比,令人倍感诗人的心境与情感的复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雁不堪闻,鸡还无用:表现了春寒的逼人,雁声让人难以忍受,而鸡鸣却显得无关紧要。
- 五更风里银釭冻:描绘了五更时分,风寒刺骨,蜡烛的光亮显得格外冷清。
- 纸窗犹道月光明:窗外明亮的月光与室内的寒冷形成对比,突出诗人的孤寂感。
- 罗衾祇觉春寒重:罗衾轻薄,无法抵御春寒,表现了诗人的身心感受。
- 玉树朝新,雕轮晓动:早晨的景象呈现出春天的生机,玉树新绿,车轮轻转。
- 马蹄踏破琼瑶巷:马蹄声打破了宁静的清晨,象征着生活的步伐与希望。
- 江南已是牡丹时:春天已至,江南的牡丹花盛开,象征着繁荣与美好。
- 并门尚作梨花梦:尽管大自然生机勃勃,诗人心中依然留恋于梨花的梦境,表达一种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以“玉树”、“雕轮”等形象比喻春天的生机。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如“银釭冻”表现寒冷的无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寒与自然景色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表达了孤独与希望交织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孤独与凄凉。
- 鸡:无用与无奈。
- 月光:希望与孤寂。
- 春寒:迟迟不去的寒冷。
- 牡丹:富贵与繁荣。
- 梨花:纯洁与梦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银釭”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蜡烛
C. 月亮
D. 雁 -
“玉树朝新”中的“玉树”象征着什么? A. 冷漠
B. 生机与希望
C. 贫穷
D. 寂寞 -
诗人对春寒的感受是怎样的? A. 温暖
B. 无所谓
C. 沉重
D. 快乐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春望》 vs 《踏莎行》
- 主题:杜甫的《春望》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苦闷,而樊增祥的《踏莎行》则更多表现个人对春天生机的感受与孤独情怀。
- 情感:杜甫的情感较为悲壮,樊增祥则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希望的交织。
- 意象使用:两者都使用自然景物进行抒情,但樊增祥更侧重于细腻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表现。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樊增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