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崇宁壬午临汝四月始闻莺二首 张耒 〔宋代〕 好音终在耻争先,谷外寒多故后迁。已过花时亦何恨,不妨夏木绿参天。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美妙的声音终究不愿争先,因为山谷外寒冷较多,所以迁徙较晚。即便花季已过,又有什么遗憾呢?夏天的树木依旧绿意盎然,高耸入云。
注释:
- 好音:指莺鸟的鸣叫声。
- 耻争先:羞于争先,指莺鸟不愿在春天与其他鸟类争鸣。
- 谷外寒多:山谷外的气候较为寒冷。
- 后迁:迁徙较晚。
- 花时:指春天,花开的季节。
- 何恨:有什么遗憾。
- 夏木绿参天:夏天的树木郁郁葱葱,高耸入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此诗作于崇宁壬午年(1102年),当时张耒在临汝(今河南临汝)任职,诗中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四月听到莺鸟的鸣叫声后所作,诗人通过对莺鸟迁徙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对季节变化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莺鸟迁徙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细腻感受。诗中“好音终在耻争先”一句,既表现了莺鸟的谦逊,也隐喻了诗人自己的处世态度。“谷外寒多故后迁”则进一步以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生的选择和时机。后两句“已过花时亦何恨,不妨夏木绿参天”则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豁达态度,即便错过了春天,夏天的绿意依旧令人心旷神怡。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好音终在耻争先:莺鸟的鸣叫声虽然美妙,但它们不愿在春天与其他鸟类争鸣,表现出一种谦逊的态度。
- 谷外寒多故后迁:由于山谷外的气候较为寒冷,莺鸟迁徙较晚,这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
- 已过花时亦何恨:即便春天已过,花季结束,诗人并不感到遗憾,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态。
- 不妨夏木绿参天:夏天的树木依旧郁郁葱葱,高耸入云,诗人欣赏夏天的绿意,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拟人:“好音终在耻争先”中,将莺鸟拟人化,赋予其谦逊的性格。
- 比喻:“谷外寒多故后迁”中,用“谷外寒多”比喻外部环境的困难,影响莺鸟的迁徙时间。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生,诗人通过对莺鸟迁徙的观察,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诗中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好音:莺鸟的鸣叫声,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
- 谷外寒多:山谷外的寒冷,象征着外部环境的挑战。
- 夏木绿参天:夏天的树木,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自然的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好音终在耻争先”中的“好音”指的是什么? A. 风声 B. 莺鸟的鸣叫声 C. 水声
- “谷外寒多故后迁”中的“后迁”是什么意思? A. 迁徙较早 B. 迁徙较晚 C. 不迁徙
- 诗中“已过花时亦何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遗憾 B. 豁达 C. 悲伤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张耒的其他诗作,如《秋夕》、《夜泊牛渚怀古》等,这些作品同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张耒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欣赏和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宋诗选注》、《张耒诗集》等,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深入了解张耒的诗歌创作和宋代文学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