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馆中早作》
时间: 2025-02-04 15:36: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窗一榻清于水,亲戚相看话久暌。
困带诗情投角枕,梦随梅伴策霜藜。
邻家落杵催樵爨,山寺分钟撼竹栖。
犯冷披衣卷帘立,小丹山在翠楼西。
白话文翻译:
在清澈如水的小窗前,我躺在床上,亲戚们相聚聊天,时光久违。
我困倦地带着诗情,依靠着枕头入梦,梦中伴随着梅花,策马在霜冷的藜草上。
邻家的杵声催促着樵夫生火做饭,山寺钟声每分钟都撼动着竹林栖息。
我感到寒冷,披上衣服,卷起帘子站立,小丹山就在翠绿的楼西。
注释:
字词注释:
- 榻:床,古代的床榻。
- 暌:相隔,久别。
- 困带:困倦,带着困意。
- 策:策马,指骑马。
- 霜藜:霜冻下的藜草,象征寒冷。
- 落杵:指邻家舂米的声音。
- 樵爨:樵夫生火做饭。
- 犯冷:感到寒冷。
- 卷帘:卷起窗帘。
典故解析:
- 梅: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常常与诗人的情感相伴。
- 小丹山:可能是指某个具体山名或象征,具体需结合作者生平及地方文化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南宋时期的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文人气息的时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常常流露出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清晨,描写了作者在小窗前的宁静生活场景,反映了他对亲情、友情的思考及对自然的感悟,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诗歌鉴赏:
《张氏馆中早作》是一首描写清晨静谧生活的诗作。诗中通过小窗、床榻、亲戚聚会等细节,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清澈明亮的环境,窗外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美好,亲戚之间久别重逢的温情更是增添了人情味。
第三句中提到的“困带诗情”,表达了诗人在疲倦中依然对诗歌的热爱,体现了他内心深处对艺术的追求。梦中伴随梅花的意象,既是对自然美的向往,也暗示着诗人的情感世界。
后两句转向现实,邻家的声响与山寺的钟声交织,描绘出一种生活的气息,既有忙碌的生活场景,也有自然的静谧。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活的画卷,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窗一榻清于水:描写一个安静的小窗户和床榻,清澈的环境让人感到宁静。
- 亲戚相看话久暌:亲戚们相聚,久别重逢,感情深厚。
- 困带诗情投角枕:诗人困倦,但心中仍有诗情,依靠在枕头上。
- 梦随梅伴策霜藜:梦中伴随梅花,骑马在寒冷的藜草上,象征着追求与自由。
- 邻家落杵催樵爨:邻家的杵声催促着樵夫生火做饭,营造出生活的气息。
- 山寺分钟撼竹栖:山寺的钟声每分钟都在撼动静谧的竹林。
- 犯冷披衣卷帘立:感到寒冷,披上衣服,卷起窗帘站立,表现出一种主动的生活态度。
- 小丹山在翠楼西:小丹山的位置描绘出自然环境的美好与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多次使用了比喻,如“清于水”形象地描绘了环境的清澈。
- 对仗:上下句成对出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钟声与竹林的互动,使自然更具生命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清晨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对亲情、友情和自然的感悟融入其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窗: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隔绝的外界喧嚣。
- 梅:代表着坚韧、高洁的情感寄托。
- 杵声:生活的气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小丹山:自然的象征,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困带诗情”意指: A. 精力充沛
B. 感到疲倦但心中仍有诗情
C. 完全没有诗情
答案:B -
“邻家落杵催樵爨”中“落杵”指的是什么? A. 打米的声音
B. 落下的雨水
C. 朋友的问候
答案:A -
诗中“小丹山在翠楼西”中的小丹山象征: A. 诗人的忧伤
B. 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C. 朋友的聚会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之美,表达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杜甫《春望》:则在描写自然的同时,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诗人的忧虑。
以上作品在主题上与《张氏馆中早作》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却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独特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张氏馆中早作》的诗意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