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 刘公㦷吏部每为余言苏门百泉之胜,冬日行汲县道中,遥望峰峦幽异,未及登眺,感赋一阕,并以寄刘》
时间: 2025-01-27 04:22: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多丽
刘公㦷吏部每为余言苏门百泉之胜,冬日行汲县道中,遥望峰峦幽异,未及登眺,感赋一阕,并以寄刘
—— 陈维崧
白话文翻译
记得刘子曾告诉我,苏门山的风景真好。百泉水清澈而幽静,像千尺高的银瀑布轰鸣。山崖上的松树在夜里发出潺潺的水声,古老的小溪边,樵夫的歌声在晨风中回荡。寿柏树上缠绕着藤蔓,险峻的梯子和恶劣的栈道,山上没有不长树的地方,树上没有不栖息鸟儿的地方。小径曲折,时而有虎落,幽静的地方传来人的呼喊。轻松自如,仿佛指间的琴弦已断,山前的月亮已明。自从渡过桑乾河水,马头总是向西微笑。打算在十月寒衣时前来,来此山村采摘荷蓧。叹息世间的尘俗,难以攀登仙境,再来的时候猿猴和仙鹤也会嘲笑我。只希望见到那满山的青苔,难以忘怀。回头听到似乎有人在山半处长啸。
注释
- 苏门山: 指的是苏州附近的山,因地理位置及自然风光而闻名。
- 百泉: 指的是众多的泉水,形容水清澈透明。
- 银瀑: 形容瀑布的壮观,如同银色的绸缎。
- 樵风: 樵夫在山中砍柴时的声音。
- 寿柏: 一种古老而长寿的柏树,象征坚韧和长寿。
- 桑乾河: 一条河流,象征着旅途和人生的流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公元1626年-约1711年),字仲明,号青阳,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现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写作于诗人冬日行于汲县道途中,遥望苏门山及其美景,因而产生感慨,寄托对刘公的友谊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陈维崧的《多丽》融汇了优雅的自然景色与深厚的哲理思考。诗中通过描绘苏门山的百泉、银瀑、松崖等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作者在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还细腻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与思索,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诗的开头引入刘公的谈话,增加了亲切感与生活气息,之后通过种种意象,展现了苏门山的幽静与美丽,诗人仿佛置身于此,感受着山水间的清新与宁静。诗的最后则回归到对尘世的叹息,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令人沉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记刘子,语我苏门山好: 提到朋友刘公曾夸赞苏门山的美景。
- 更百泉澄泓萧瑟,雷辊千尺银瀑: 描绘百泉的清澈和壮观的瀑布。
- 乱松崖经声夜落,古溪樵风晨噭: 形容夜晚松树的声音和清晨樵夫的歌声。
- 寿柏瘿藤,危梯恶栈,山无不树,树无不鸟: 细致描绘山上的植物和鸟类,展现生态的丰富。
- 径谺谺数间虎落,时响幽人铫: 形容山间小路的曲折与幽静。
- 翛然也指间弦歇,山前月晓: 表现诗人轻松的心境与晨曦的美丽。
- 一自渡桑乾河水,马头恒向西笑: 暗示旅途的开始与乐观的态度。
- 拟十月寒衣手绽,来作山村荷蓧: 表达想要在寒冬时来此采摘的愿望。
- 太息尘踪,难攀仙境: 对现实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
- 祇望见蒙茸羃䍥,一派青难了: 表达对自然美的渴望。
- 回头听似有人兮,山半长啸: 结尾处再现山中声音,增添神秘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 “雷辊千尺银瀑”用雷声形容瀑布的声音,增强了视觉与听觉的结合。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寿柏瘿藤,危梯恶栈”,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拟人: 通过“山无不树,树无不鸟”表现山的生机和灵动。
-
主题思想: 通过描绘苏门山的自然风光,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尘世的感慨,展现出一种追求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自然意象: 百泉、银瀑、松崖、古溪等,象征着清新、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 人生意象: 寿柏、樵夫、长啸等,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 孤独意象: “太息尘踪”,表现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境界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苏门山的美景主要通过哪几种意象表现?
- A. 人物
- B. 自然
- C. 生活
- D. 诗歌
-
填空题: 诗中“雷辊千尺银瀑”中的“银瀑”是用来形容__。
-
判断题: 诗人对现实生活持积极态度。 (对/错)
答案:
- B
- 瀑布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望岳》同样描绘了山的壮丽,但更多体现了对国家和命运的思考,与陈维崧的自然之美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维崧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宋元明清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