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史上·董仲舒三首》
孟轲死后惟董子,道义两言扩古今。
性善七篇何落落,千秋不遇一知音。
白话文翻译:
在孟子去世之后,只有董仲舒继续传承儒家的思想,推崇道义,扩展了古今的哲学。董仲舒的《性善论》七篇文章何以如此沉寂,千百年来竟没有遇到一个真正的知音。
注释:
- 董子:指董仲舒,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
- 道义:指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
- 性善:指人性本善的思想,源自于孟子的理论。
- 七篇:指董仲舒所作的七篇关于性善的论述。
- 落落:指文章内容深奥、难以理解的样子。
- 知音:原意是能够理解和欣赏自己的人。
典故解析:
- 孟轲:即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主张人性本善。
- 董仲舒:汉代著名哲学家,他将儒家思想发展为国家意识形态,影响深远。
- 千秋不遇一知音:表达了对董仲舒思想传播的不平之鸣,感慨其才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信息较少,但他在诗歌创作上常表现出对历史和哲理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多以咏史、抒情为主,具有较强的哲学性和思辨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儒家思想复兴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吟咏,表达了对儒家思想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感慨,尤其是对董仲舒这一重要思想家的赞美与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董仲舒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孟子的死使得儒家思想的传承面临困境,而董仲舒作为后继者,承载了这一重任。他的道义思想不仅延续了古代的儒学,更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然而,诗人对董仲舒的作品不被理解和重视感到痛心,这种情感在“千秋不遇一知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揭示了人才难得、思想难以传播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咏叹,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孟轲死后惟董子:指出在孟子去世后,只有董仲舒继续传承儒家思想。
- 道义两言扩古今:强调董仲舒的道义思想在古今之间的延续与扩展。
- 性善七篇何落落:质疑董仲舒的《性善论》为何如此不被重视。
- 千秋不遇一知音:感慨千年之后仍未能找到一个真懂自己思想的人。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前后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何落落”引发读者思考,增强诗的情感力量。
- 排比:诗中使用排比的结构,增强了语气的连续性和强调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儒家思想传承的忧虑与期待,通过对董仲舒的描绘,表达了对人才与思想未被重视的无奈与惋惜,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董子:象征着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道义:代表着理想与伦理的追求。
- 知音:象征着理解与共鸣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董仲舒是哪个朝代的著名哲学家?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
诗中提到的“性善七篇”指的是谁的作品?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
诗中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怎样的情感?
A. 崇拜
B. 批评
C. 惋惜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孔子的思想传承。
- 《孟子》:孟子的哲学思想。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陈普的《咏史上·董仲舒三首》更侧重于历史人物的哲学思想,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情壮志。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更为沉思,后者则更为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