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蝶》

时间: 2025-01-26 23:23:33

每从花底见,燕雀共翻飞。

乘露酣春色,迎风舞綵衣。

枝头常独宿,雨里不曾稀。

篱落凋伤尽,残魂何处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蝶
每从花底见,燕雀共翻飞。
乘露酣春色,迎风舞綵衣。
枝头常独宿,雨里不曾稀。
篱落凋伤尽,残魂何处依。

白话文翻译

每当我在花下看到它时,燕雀也在一起翻飞。
它在露水中尽情享受春天的色彩,迎着风舞动着彩衣。
它常常独自在树头栖息,雨中也从未显得稀少。
篱笆旁的花朵已经凋零,残留的灵魂又该依附在哪里呢?

注释

  • 燕雀:指小鸟,常用来比喻平常无奇的事物或人。
  • 乘露:在露水中,形容清晨的清新和湿润。
  • 春色:春天的景色,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綵衣:五彩的衣服,形容蝴蝶的美丽。
  • 独宿:独自栖息,表现了孤独的情感。
  • 篱落凋伤尽:指花草已败落,象征生命的无常与衰败。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残魂何处依”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可能与古代文人对生死、孤独的感悟有关。蝴蝶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美丽和短暂的生命,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的情感与命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樊铎,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闻名,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作于樊铎的晚年,可能是在他感受到生命短暂与自然之美时的自我反思,表达了对蝴蝶自由与孤独的感慨。

诗歌鉴赏

《咏蝶》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蝴蝶在春日花丛中翩翩起舞的生动场景。诗歌中,樊铎通过对蝴蝶的观察,传达出对生命短暂与美丽的深刻感悟。前两句画出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蝴蝶在花底与燕雀一同飞舞,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好。后两句则转向一种忧伤的情感,篱落的花草凋零,残魂失去了依托,诗人似乎在思考生命的脆弱和孤独。

整首诗通过对蝴蝶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孤独的双重思考。蝴蝶在春日中自由飞舞,却也在独自栖息中展现了生命的孤独,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一丝凄美的情怀。诗中生动的意象和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种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每从花底见,燕雀共翻飞:描绘蝴蝶在花丛中与小鸟同行,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乘露酣春色,迎风舞綵衣:蝴蝶在露水中享受春色,展现了它的轻盈与美丽。
    • 枝头常独宿,雨里不曾稀:蝴蝶虽然常独栖,但在雨中也保持着存在,暗含孤独。
    • 篱落凋伤尽,残魂何处依:以凋零的花草反映生命的无常,思考灵魂的归属。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綵衣”比喻蝴蝶的美丽,赋予它人性化的特征。
    • 拟人:蝴蝶被赋予了更多情感,表现出它的孤独与自由。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蝴蝶自由舞动的描绘,反映了对生命短暂与孤独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意象分析

  • 蝴蝶:象征着美丽与短暂的生命。
  • 花底:代表着生机与希望的地方。
  • 篱落:象征着衰败与孤独,暗示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燕雀”指的是什么?
    A. 蝴蝶
    B. 小鸟
    C. 其他昆虫

  2. 诗中的“綵衣”象征什么?
    A. 春天的色彩
    B. 蝴蝶的美丽
    C. 孤独的存在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反映了什么?
    A. 自然之美
    B. 人生短暂与孤独
    C. 爱情的甜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咏蝶》与《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孤独与思考,但《咏蝶》更侧重于自然之美,而《静夜思》则更强调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樊铎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