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蜡梅喜成》

时间: 2025-04-27 20:41:47

僧庐草剑石崖根,惯见西湖不喜论。

安得便如居士意,移为官舍读书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种蜡梅喜成
作者: 张镃 〔宋代〕
僧庐草剑石崖根,
惯见西湖不喜论。
安得便如居士意,
移为官舍读书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石崖下的僧舍中种植蜡梅的喜悦,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提到,自己常常在西湖游玩,却不希望仅仅停留于此。希望能够如同居士一般,拥有一处官舍,成为读书的地方。

注释:

  • 僧庐:指和尚的住处,通常为简陋的草屋。
  • 草剑:草编的剑,象征简单与自然。
  • 石崖:石头的悬崖,表明环境的崎岖。
  • 西湖:指杭州的西湖,象征风景名胜。
  • 居士:指隐居的文人或士大夫,通常追求清静与学问。

典故解析:

  • 西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西湖代表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文人雅士的生活。诗中提到西湖,暗示作者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 蜡梅:一种冬季开花的植物,象征着坚韧与清雅,常被文人所喜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字子安,号东篱,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有着浓厚的田园情怀,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隐居生活。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张镃隐居时期,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士生活的尊重与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蜡梅的喜爱以及对仕途的反思。首句“僧庐草剑石崖根”,以简朴的环境描绘了隐士的生活,展现了作者的淡泊情怀。第二句“惯见西湖不喜论”,则透露出对繁华喧嚣的不满,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追求。最后两句“安得便如居士意,移为官舍读书轩”,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体现了对文化与知识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自然美,更传达了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具有深远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僧庐草剑石崖根:描绘了僧舍的朴素与环境的险峻,暗示隐士的艰辛与简朴生活。
  2. 惯见西湖不喜论:表明作者对西湖美景的习以为常,反映出对俗世繁华的冷漠态度。
  3. 安得便如居士意: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如同居士那样自由。
  4. 移为官舍读书轩:渴望有一个读书的环境,强调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前后句的对称,如“草剑”与“读书轩”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通过“蜡梅”象征坚韧的品格,表现作者内心的坚韧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知识与文化追求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与厌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梅:象征坚强与纯洁的品格,反映了作者的内心追求。
  • 西湖:代表了美好与喧嚣,形成隐士与世俗的对比。
  • 僧庐:象征简朴生活的理想场所,体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西湖”象征什么?
    A. 自然之美
    B. 官场生活
    C. 寻常百姓

  2. “僧庐草剑”中的“草剑”指的是什么?
    A. 兵器
    B. 生活的简朴
    C. 书籍

  3.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忧伤
    B. 追求宁静
    C. 热烈奔放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张镃的诗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追求与反思,而白居易则更多地传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两首诗在意境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思。

参考资料:

  • 诗词鉴赏相关书籍
  • 《宋诗三百首》
  • 张镃生平与作品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