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二首》
时间: 2025-01-11 07:39: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二首
作者:刘克庄 〔宋代〕
历历晓风传庙鼓,
曈曈霁日上窗纱。
孙同鱼队忙观社,
翁入鸡窠且守家。
已是湿灰并槁木,
不知榆火与杨花。
燔山无觅之推处,
谁道斯人羡四蛇。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
清晨的微风轻轻送来庙宇的鼓声,
明亮的阳光透过窗纱洒在室内。
孙家的人忙着在社日祭祀观礼,
老翁则在鸡窝旁守护家园。
如今已是湿灰和枯木的季节,
却不知榆树的火焰和杨花的情景。
在山中寻找烧烤的地方已无所踪影,
谁又说这种人羡慕那四条蛇的生活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历历:清晰地、鲜明地。
- 曈曈:明亮的样子。
- 社日:指的是春社节,是农历二月二日的祭祀活动。
- 翁:老年人,通常指老翁。
- 鸡窠:鸡窝。
- 榆火与杨花:榆树和杨树的春天景象。
- 燔山:烧烤的地方。
- 四蛇:象征一种安逸的生活。
典故解析
该诗提及的“社日”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日,通常与春天的祭祀活动有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宋代诗人,字子华,号静斋,晚号白云居士。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与生活场景,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诗作写于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有着纪念先贤和祭奠亡者的意义。诗人在这个特殊的时节,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寒食二首》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晨景,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诗中开篇以“晓风传庙鼓”引入,营造出一种清晨庄严且宁静的氛围。随着“霁日上窗纱”的描写,阳光洒落的景象增添了温暖感,并形成了对比,突显出生活的生机与希望。
“孙同鱼队忙观社,翁入鸡窠且守家”描绘了人们在节日中忙碌的情景,体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延续。接着,诗人转向对自然的描写,提到“湿灰并槁木”,暗示了春天的更替与生命的循环,深入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最后两句“燔山无觅之推处,谁道斯人羡四蛇”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似乎在质疑那些向往安逸生活的人。整体而言,这首诗在节日的欢乐与生活的思考之间,展现了深刻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历历晓风传庙鼓:描绘清晨的风吹动庙宇的鼓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
- 曈曈霁日上窗纱:阳光透过窗纱,形成明亮的景象,传达出生活的温暖。
- 孙同鱼队忙观社:描述人们在社日祭祀时的忙碌,展现节日的热闹。
- 翁入鸡窠且守家:老翁在家中守护,体现家庭的温暖与安宁。
- 已是湿灰并槁木:生活的现实,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不易。
- 不知榆火与杨花:对春天景象的渴望,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
- 燔山无觅之推处:寻找烧烤的地方,暗示生活的无奈与消逝。
- 谁道斯人羡四蛇:质疑对安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生活本质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榆火与杨花”比喻为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使其具有人情味,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日常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安逸生活的误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风:象征清晨的宁静与清新。
- 庙鼓:代表传统文化与节日的庄重。
- 窗纱:传达温暖与光明的生活环境。
- 鱼队:象征人们的团结与共同的信仰。
- 湿灰与槁木:象征生命的脆弱与过渡的自然。
- 燔山:象征寻找生活乐趣的地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A. 中秋节
B. 寒食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
“翁入鸡窠且守家”中“翁”指的是什么?
A. 孩子
B. 老人
C. 妇女
D. 猪 -
诗中提到的“榆火”象征什么?
A. 美好生活
B. 生命的脆弱
C. 传统文化
D. 安逸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寒食杜甫》
- 白居易的《寒食夜》
诗词对比
- 杜甫与刘克庄的寒食作品,前者更多的是对时事的感慨,后者则是对生活细节的深刻描绘。两者在意象与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刘克庄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寒食节的文化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