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时间: 2025-01-10 22:29:33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作者: 苏轼 〔宋代〕

井桐双照新妆冷,
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对井花愁,
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
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
秋宜不上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位女子在秋天的闺房中愁苦的心情。清冷的月光照在盛开的梧桐树上,映衬出她的新妆显得格外冷清。她羞涩地面对着井边的花朵,心中充满了愁苦。孤独的影子在漫长的夜里令人怜惜,而这漫长的夜也让孤独的影子更加显得可怜。楼上似乎不适合秋天的气候,秋天的气息更适合不去楼上。


注释:

  • 井桐:指井边的梧桐树,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新妆:指女子刚刚化好的妆,表现出她的精致与怅惘。
  • :表示女子的羞涩与内心的愁苦。
  • 影孤:形容她孤独的身影,暗示内心的孤寂。
  • 夜永:形容夜晚漫长,强调时间的无尽与寂寞。
  • 楼上不宜秋:指楼上环境不适合秋季,暗示一种不安的氛围。

典故解析:

此词未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秋天、夜晚的描写,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情感的深刻体悟,常常与孤独、思念等情绪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且常常融入哲理思考。苏轼在政治上屡遭挫折,经历了多次贬谪,这些经历使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创作于苏轼贬谪期间,他在艰难的生活中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特别是对孤独和思念的深刻理解。此词所表现的愁苦情感,与他当时的生活境遇密切相关。


诗歌鉴赏: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展现了苏轼在孤独中的沉思与内心的挣扎。诗中通过冷冷的月光和井边的梧桐,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忧伤的氛围。开篇的“井桐双照新妆冷”,不仅描绘出女子新妆的冷清,也暗示了她内心的孤独与愁苦。诗中反复出现的“羞”与“愁”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女子在寂静秋夜中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爱情的渴望。

整首词运用了回文的形式,展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技艺,同时也使得情感更加深邃。结尾的“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则传达出一种对秋天的无奈与逃避,暗示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力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苏轼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巧妙结合,使得整首词充满了生动的意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井桐双照新妆冷:井边的梧桐树在月光照耀下,显得冷清,暗喻女子内心的孤独。
  2. 冷妆新照双桐井:新妆的冷清在夜色中显得更加突显,形成回文结构,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3. 羞对井花愁:女子面对井边的花朵,感到羞涩与愁苦。
  4. 愁花井对羞:同样的情感反复出现,强调愁苦的无法逃避。
  5. 影孤怜夜永:孤独的影子在漫长的夜里,让人怜惜。
  6. 永夜怜孤影:夜的漫长与孤独的影子形成呼应,展现了无尽的孤寂。
  7. 楼上不宜秋:楼上环境与秋天的气候不合,暗示一种不适与不安。
  8. 秋宜不上楼:秋天的气息更适合不去楼上,表现出一种逃避的心情。

修辞手法:

  • 回文:整首词采用回文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
  • 对仗:词中多处对仗工整,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语言技巧。
  • 拟人:将孤独的影子赋予情感,使其更具人性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与孤独的思考,反映了词人在特定环境下对情感的敏感与深刻理解。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女子内心的愁苦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井桐:象征孤独与思念。
  • 新妆:女性的美丽与愁苦。
  • 花愁:花朵的美与内心的愁苦形成对比。
  • 孤影:孤独与寂静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词中提到的“新妆”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自信
    • B. 寂寞
    • C. 美丽
    • D. 愤怒
  3. “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楼上适合秋天
    • B. 秋天不适合在楼上
    • C. 秋天在楼上很美
    • D. 楼下总是秋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女性在秋天的孤独与思念,但更侧重于对逝去爱情的怀念。
  • 温庭筠《更漏子》:通过对夜晚的描写,展现了孤独和思念的情感,风格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苏轼全集》
  2. 《宋词三百首》
  3. 《词源与词典》

这些书籍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苏轼的词风及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