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
时间: 2025-01-10 18:18:00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方山子传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白话文翻译
方山子是个隐居在光黄地区的人。年轻时,他仰慕朱家和郭解,村里的侠士们都尊敬他。稍大后,他放下身段读书,想凭此在世间展露才华,然而最终未能如愿。晚年时,他逃入光黄地区,称为岐亭,过着庵堂生活,吃素,不与世俗交往。他放弃了车马,抛弃了冠服,徒步往来于山中,没人认识他。看到他所戴的帽子方耸而高,不禁想,这难道是古时方山冠的遗风吗?于是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被贬居于黄,路过岐亭,恰好见到他。唉!这是我昔日的朋友陈慥季常啊!你为何身处于此呢?方山子也惊讶,问我为何而至。我告诉他原因。他低头不语,仰头而笑,邀请我住在他家里。屋子简陋,但他的妻子和奴婢都过得很自在。我因此感到惊异。回想方山子年轻时,爱喝酒、爱剑,花钱如土。
十九年前,我在岐山时,见方山子骑着两匹马,带着两支箭游玩西山。前面有只鹊,骑手们追逐而射,但没射中。方山子怒马独自冲出,一箭命中。于是和我在马上谈论用兵和古今成败,自称是一代豪杰。如今他已不再是山中的人,眉眼间的精悍之色犹在。然而方山子若能有世间的显贵,必定能够有官职,进入那个圈子。他的家在洛阳,园宅壮丽,犹如公侯。河北有田,每年能得千匹丝绸,足以安乐。然而他却弃之不取,独自来到穷山中,这其中难道没有原因吗?我听说光黄间有很多异人,常常是阳光下的疯狂污浊,难以见到。方山子若见之,如何呢?
注释
- 光黄: 指的是光黄地区,可能为隐士居住的地方。
- 朱家郭解: 朱家与郭解是古代侠客的代表,象征着侠义之士。
- 岐亭: 地名,方山子的隐居处。
- 环堵萧然: 指屋子简单冷清。
- 用财如粪土: 意思是非常轻视金钱。
- 精悍之色: 指年轻时的英气与干练。
典故解析
- 朱家郭解: 两位历史上著名的侠客,代表了当时社会对侠义精神的崇敬。
- 方山冠: 古代士人所戴的帽子,象征着身份与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含有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方山子传》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的一种无奈与追求。
诗歌鉴赏
《方山子传》通过叙述方山子的生平,展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内心挣扎与选择。方山子从年轻时的侠义之士,逐步转变为隐居者,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世俗的批判。诗中对方山子的描绘,既有对其侠义精神的怀念,也有对其隐逸生活的赞美。通过对比方山子早年的豪情与晚年的淡泊,苏轼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以及对真正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形式上,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叙述与对话,使得文字流畅且富有层次感。同时,诗中的情感真挚,充满对友人的关怀与对生活的感慨,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整体来看,《方山子传》不仅是对方山子的传记,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介绍方山子的身份和他所居住的地方,隐喻着他与世隔绝的生活。 -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提及他年轻时的理想与追求,展现出他曾经的侠义精神。 -
然终不遇。
表达了方山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失落感。 -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描述他选择隐居的原因,反映出对世俗的厌倦。
修辞手法:
- 比喻与对比: 通过对方山子年轻时的豪气与晚年隐居的对比,突显人生的变化与无常。
- 拟人: 将方山子的情感与状态具象化,增强了作品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选择的反思,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隐者: 象征着追求内心自由的人。
- 侠士: 代表对正义与理想的追求。
- 山中生活: 象征着对世俗的逃避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方山子隐居在哪个地方?
A. 洛阳
B. 西山
C. 光黄
D. 河北 -
方山子年轻时崇拜哪些人物?
A. 苏轼
B. 朱家郭解
C. 李白
D. 杜甫 -
方山子的生活态度如何?
A. 追求功名
B. 逃避世俗
C. 热爱享乐
D. 崇尚权力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
- 《隐居赋》 by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归园田居》 by 陶渊明: 同样表现隐逸生活的诗歌,对于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体现了隐士文化的共同主题。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