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润州作》
时间: 2025-01-10 22:21: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游·润州作
作者: 苏轼 〔宋代〕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白话文翻译:
去年的今天,我送你离开,站在余杭的门外,飞舞的雪花像是杨柳的花瓣。今年春天结束,杨柳的花瓣却像雪一样飘落,却依然没有看到你回家的身影。对着酒杯,我卷起帘子邀请明月,清风和露水透过窗纱。就像嫦娥怜惜那双燕子,月光清晰地照在斜斜的画梁上。
注释:
- 余杭: 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古时为重要交通要道。
- 飞雪似杨花: 形容雪花纷飞,像杨花一样飘落。
- 犹不见还家: 仍然没有见到归来的人。
- 卷帘: 卷起窗帘。
- 姮娥: 嫦娥,月宫中的女神,传说中与月亮有关。
- 双燕: 指一对燕子,象征着情感与团聚。
- 画梁: 装饰精美的横梁,常用于古代建筑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苏轼以其豪放豁达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闻名,作品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多个领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至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时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相聚时光的怀念。此时正值春末,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内心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少年游·润州作》是一首表达思友情怀的词作,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乡愁与惆怅。开篇以“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引入,生动的描绘了雪花与杨花交织的景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奈。接下来的“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则进一步加深了思念之情,春天的结束与杨花的飘落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人与人之间的离散。
“对酒卷帘邀明月”这一句,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悟,月亮的明亮仿佛是对友人思念的回应。然而,窗外的风露透过窗纱,又让人感到一丝凉意,提醒人们即使有月光的陪伴,内心的孤独依然存在。最后以“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作结,嫦娥的怜惜与双燕的意象,隐喻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整首词语言清新,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情感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回忆去年送别的场景,雪花飘落如同杨花,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比去年与今年,春天结束,杨花再次飘落,暗示着友人仍未归来,思念更加深重。
-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在孤独的夜晚,诗人举杯邀月,试图以酒消愁,描绘出一种宁静却又清冷的意境。
-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嫦娥月下怜惜双燕,传达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同时月光照亮的画梁也象征着诗人心中的希望与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飞雪比作杨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象。
- 拟人: “姮娥怜双燕”,赋予了嫦娥以人类的情感,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 全诗结构工整,对仗工巧,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展现了孤独与情感的交织,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情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飞雪: 代表离别与孤独,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杨花: 代表青春的短暂与美好,象征着逝去的往事。
- 明月: 象征思念与团圆,充满了温暖的情感。
- 双燕: 代表爱情与团聚,暗示着诗人对美好关系的向往。
- 窗纱: 代表隔阂与距离,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飞雪似杨花”是用来描述什么的?
- A. 春天的到来
- B. 离别的无奈
- C. 友人的笑声
-
“对酒卷帘邀明月”中“卷帘”指的是什么?
- A. 结束思念
- B. 邀请明月
- C. 观察景色
-
诗中提到的“姮娥”是哪个神话人物?
- A. 哪吒
- B. 嫦娥
- C.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少年游·润州作》与李白的《月夜思》均表达了对故人或故乡的思念,但苏轼的作品更侧重于对友人的深情,而李白则更侧重于对家乡的怀念。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虽有差异,但均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文学发展史》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