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冰肌玉骨》
时间: 2025-01-10 22:16: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冰肌玉骨
作者:苏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女子在静夜中恬静的景象。她的肌肤如冰似玉,清凉而不出汗,水殿中风吹来,暗香四溢。绣帘轻开,明亮的月光悄然窥入,女子未曾入睡,枕头歪斜,发钗横置,显得慵懒而迷人。她起身,素手轻轻,庭院里一片寂静,偶尔能看到稀疏的星辰渡过银河。她问夜晚如何?夜已三更,金波微淡,玉绳低垂。她不禁想问西风何时会来,却又意识到光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注释:
- 冰肌玉骨:形容女子肌肤如冰似玉,清冷而美丽。
- 水殿:指楼阁或亭台,常用于描绘幽静的环境。
- 暗香:隐隐约约的香气。
- 绣帘:绣制的帘子,通常用于遮挡或装饰。
- 欹枕:枕头歪斜,体现出女子的慵懒状态。
- 疏星渡河汉:指天上的星星稀疏,银河流淌的意象。
- 金波:形容水面的波光,象征夜的宁静美丽。
- 玉绳:指月光,像绳子一样低垂。
典故解析:
这首词并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它的意象和情感可以与古典文学中对夜景和女子的描绘相联系,表现出一种典雅而又孤寂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苏轼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起伏,生活经历丰富,这也影响了他的创作。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其晚年,反映了苏轼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通过对夜晚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诗歌鉴赏:
《洞仙歌·冰肌玉骨》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展现了苏轼对夜晚静谧之美的极致追求。词中以“冰肌玉骨”开头,便设定了一个清冷而美丽的女子形象,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接下来的描写通过水殿、暗香、明月等意象,营造出一幅静谧的夜景图,令人心生向往。
在情感上,词人通过女子的慵懒与夜的静谧,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一句,既是一种对时间的反思,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短暂的无奈。最后两句“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更是将这种感慨推向高潮,表现了对生活的哲思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整首词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细腻,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描绘女子肌肤洁白如冰,骨骼如玉,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 水殿风来暗香满:微风轻拂,带来了水中花香,环境宁静美好。
-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绣帘轻轻打开,明亮的月光静静地照进来,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女子尚未入睡,头发轻乱,表现出一种慵懒的状态。
-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她起床,轻轻推开庭院的门,四周静谧无声。
- 时见疏星渡河汉:偶尔看到稀疏的星星在银河上闪烁,增加了夜的神秘感。
-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询问夜的情况,已经是三更天了,时间已经很晚。
- 金波淡,玉绳低转:夜晚的水面波光微淡,月光低垂,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她不禁想问西风何时会来,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疑惑。
-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感叹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带有一种无奈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冰肌玉骨”用来比喻女子的肌肤和骨骼,形象生动。
- 拟人:月光和风被赋予了感情,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金波淡,玉绳低转”,形成了和谐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主题是对静谧夜晚的描绘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短暂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冰肌玉骨:象征美丽和纯洁。
- 水殿:象征静谧与优雅。
- 明月:象征光明与希望。
- 疏星:象征孤独与遥远的梦想。
- 西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冰肌玉骨”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风景
B. 女子
C. 夜晚 -
诗中提到的“暗香”是指什么?
A. 雨水
B. 花香
C. 月光 -
“夜已三更”意味着什么?
A. 早晨
B. 中午
C. 夜深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洞仙歌·冰肌玉骨》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女性的美丽与内心的孤独,但苏轼更侧重于夜的静谧与时间的流逝,而李清照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哀伤。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