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馆锁春云,抛却银筝冷。月比来时瘦几分,写就欢愁影。盼到月儿圆,重数西窗暝。记得车声过画楼,惯倚罗屏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场景:春天的云彩被锁在别馆里,正如我抛弃了那把冷冷的银筝。月亮比之前看起来瘦了一些,映照出我内心的欢愁影子。我期待着月亮圆满的那一刻,重数着西窗外的昏暗。记得有车声经过画楼,我常常倚着罗屏静静聆听。
注释:
- 别馆:指独立的小屋或偏僻的地方,常用来隐居或避世。
- 锁春云:春天的云彩被锁住,暗示春天的美好与孤独的隔绝。
- 银筝:古代乐器,象征着音乐和情感的寄托。
- 欢愁影:内心的忧伤与欢愉交织的影像。
- 西窗暝:西边的窗户,傍晚时分,象征着夜晚的来临和孤独。
- 车声:指代往来的车辆声,带有回忆的意味。
- 罗屏:用细纱制成的屏风,常用于隔断空间,增加室内的情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则沄(约1640-约1710),字子升,号云海,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风格细腻抒情,常以山水、月色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卜算子》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春天、月亮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情感寄托。
诗歌鉴赏:
《卜算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孤独的春景图,诗人在别馆中感受春天的锁闭,抛弃了乐器,表明对往昔欢乐的遗忘。月亮的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诗人内心的欢愁影在此时愈发显得沉重。期待月儿圆满的时刻,反映出一种对团圆的渴望与无奈,似乎在追忆往昔的美好。最后,车声过画楼的回忆,增添了几分情感的厚度,仿佛在提醒诗人那些曾经的欢聚与如今的孤独感。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清代士人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别馆锁春云:独自一人在偏僻的别馆中,春天的云彩似乎被锁住,暗示着美好与孤独。
- 抛却银筝冷:将乐器抛弃,乐声的冷清暗示内心的空虚。
- 月比来时瘦几分:月亮变得瘦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心情的萧索。
- 写就欢愁影:内心的欢愁投影在月光下,情感愈加明显。
- 盼到月儿圆:期待月亮的圆满,寓意对团聚的渴望。
- 重数西窗暝:在西窗下数着夜色,显得孤独且沉思。
- 记得车声过画楼:回忆往昔的车声,增添思念之情。
- 惯倚罗屏听:常常倚着罗屏,静静聆听,显示出一种无奈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与诗人的情感联系,形象地表现内心的变化。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诗歌更加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使其韵律感更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孤独的思考,借助自然景象反映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清代士人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云: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 银筝:代表着音乐的美好与情感的寄托。
- 月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团圆的渴望。
- 西窗:暗示着孤独与沉思的空间。
- 车声:带有回忆与思念的意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哪个地方感受到孤独?
- A. 河边
- B. 别馆
- C. 山顶
- D. 城市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 A. 琵琶
- B. 笛子
- C. 银筝
- D. 锣
-
诗人在期待什么?
- A. 春天
- B. 月儿圆满
- C. 朋友来访
- D. 游玩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描绘思乡之情,情感真挚。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表达对兄弟的思念,月亮成为情感的纽带。
诗词对比:
- 《卜算子》与《静夜思》:两首诗都借助月亮表达思念之情,但《卜算子》更为细腻,情感层次更为丰富;而《静夜思》则直接而直白,情感更为浓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郭则沄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