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方寺丞西重山瀑布亭》
时间: 2025-01-11 13:56: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客穷源上尽山,
林霏初卷岭泥乾。
似嫌甲第施朱戟,
别筑茅亭俯碧湍。
龙怒岂容缘磴汲,
雹寒不敢近崖看。
平生粗有登临胆,
今日凭高立未安。
白话文翻译
与客人一起往山的尽头追溯源头,
林间的雾气刚刚卷起,山岭上的泥土已然干燥。
似乎嫌弃那些华丽的宫殿和朱红的戟,
特意在此搭建了茅亭俯瞰碧绿的溪流。
龙的愤怒岂能容许在阶梯边汲水,
冰雹的寒冷使我不敢靠近悬崖观看。
我平生大致有些登高的勇气,
今天在这里凭高而立却感到不安。
注释
- 穷源:追溯源头,意指顺着水流追寻其源头。
- 霏:细小的雾气,形容山林中的雾气。
- 甲第:指华丽的房屋、宫殿。
- 朱戟:古代军队的标志,象征权势。
- 茅亭:用茅草搭建的小亭子,简陋而自然。
- 碧湍:碧绿的溪流。
- 龙怒:比喻自然的狂暴,指山中的险恶环境。
- 磴:阶梯,指山路中的石阶。
- 雹寒:冰雹的寒冷,形容天气的严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字廷玭,号退庵,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曾任职于地方官员。他的诗词作品以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刘克庄游览方寺丞西重山的瀑布亭时所作。受当时社会动荡和自然环境影响,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在高处眺望自然时的感受与思考,反映了对人生、环境的深刻洞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象开篇,诗人与朋友一同探寻山源,展现出一种追求与探索的精神。起初,诗人描绘了山林的雾气与干燥的泥土,营造出初春时节清新的氛围,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感觉。然而,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逐渐引入了“龙怒”和“雹寒”的意象,突显出山中自然的危险与不可预测性。
在“似嫌甲第施朱戟”一句中,诗人似乎对华丽的宫殿产生了厌恶,转而选择在自然中搭建茅亭,俯瞰清澈的溪流。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世浮华的拒绝,表现出一种隐逸、清高的情怀。在随后的句子中,诗人又提到自己对高处的恐惧与不安,尽管他自认为有登高的胆量,但在面对自然的威严时,心中难免生出一丝畏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内心感受的真实流露,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与客穷源上尽山:与朋友一起追溯到山的尽头。
- 林霏初卷岭泥乾:林中的雾气刚刚开始卷起,山岭上的泥土已然干燥。
- 似嫌甲第施朱戟:似乎厌恶那些华丽的宫殿和军旗。
- 别筑茅亭俯碧湍:特意在此搭建了茅亭俯瞰绿色的溪流。
- 龙怒岂容缘磴汲:龙的愤怒岂能允许在阶梯旁汲水。
- 雹寒不敢近崖看:冰雹的寒冷让我不敢靠近悬崖观看。
- 平生粗有登临胆:我一生大致有些登高的勇气。
- 今日凭高立未安:今天在这里高高地站立却感到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使自然现象如“龙怒”带有情感色彩,增加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雹寒不敢近崖看”,形成对称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诗人传达出一种内心的矛盾与不安,展示了人们在面对自然的伟大时的渺小与无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亭:象征着简朴与自然的生活方式。
- 龙怒:代表自然的威严与不可抗拒的力量。
- 碧湍:象征着清澈的生命与自然的美好。
- 雹寒:表达了自然的严酷与对人类的警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穷源”指的是什么? A. 山的尽头
B. 水的源头
C. 诗人的情感
D. 朋友的陪伴 -
诗人选择搭建茅亭的原因是? A. 对华丽宫殿的喜爱
B. 对自然的向往和逃避浮华
C. 想吸引更多游客
D. 想展示自己的才能 -
诗中提到的“龙怒”主要象征什么? A. 人类的愤怒
B. 自然的威严
C. 诗人的勇气
D. 朋友的陪伴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刘克庄的这首诗在面对自然时更多了一层危险与不安的情绪,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安宁的心态和对自然的融入。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词研究》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