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舍得近报有感》

时间: 2025-02-04 16:26:44

莫谓山村僻,时闻诏令传。

宽民除宿负,募士戍新边。

霜重瓦欲裂,月明人少眠。

残年抱遗恨,终媿祖生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谓山村僻,时闻诏令传。
宽民除宿负,募士戍新边。
霜重瓦欲裂,月明人少眠。
残年抱遗恨,终媿祖生鞭。

白话文翻译:

别以为山村偏僻,时常能听到朝廷的诏令传来。
宽减民众的负担,招募士兵守护新的边疆。
霜重得让瓦片都快裂开,明亮的月光下人们难以入眠。
在我这残年之际,心中怀有遗憾,始终感到愧对祖辈的鞭策之恩。

注释:

字词注释:

  • 莫谓:不要以为。
  • 山村僻:山中的村庄偏僻。
  • 诏令:朝廷的命令。
  • 宽民:减轻民众的负担。
  • 宿负:前期的负担。
  • 募士:招募士兵。
  • 戍新边:守卫新的边界。
  • 霜重:霜冻严重。
  • 瓦欲裂:瓦片快要裂开,形容寒冷。
  • 少眠:少有人入睡。
  • 残年:晚年。
  • 遗恨:内心的遗憾。
  • 媿祖生鞭:愧对祖辈的教诲和期望。

典故解析:

  • “宽民除宿负”出自古代对民众的关怀政策,反映了朝廷在艰难时期对百姓的减负措施。
  • “终媿祖生鞭”表达对祖辈教诲的感激与愧疚,强调责任感和传承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志士,出生于浙江绍兴。陆游一生致力于报国,作品以诗、文、词闻名,风格多样,尤其以豪放、悲壮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个人的身世之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国家局势动荡,边疆不稳,作者在山村隐居期间,感受到国家动荡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心中充满忧虑与思考,写下此诗以抒发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村舍得近报有感》是陆游在晚年所作,诗中充分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对个人遗憾的自省。开头两句反映了即使在偏僻的山村,也能感受到朝廷的召唤与政策的变化,对民众的关怀让人感到温暖。中间的描写则通过“霜重瓦欲裂,月明人少眠”传达出寒冷和不安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以及百姓的艰辛。最后两句则是对自身晚年生活的反思,承载着对祖辈的敬意和对未能实现理想的懊悔,情感深沉而真挚。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陆游的爱国情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切反思,激励后人对国家和自身责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莫谓山村僻:开篇反驳偏见,强调山村虽偏僻,但仍有国家的关怀。
  2. 时闻诏令传:表明朝廷的命令能够传达到这里,表现出政令的普及性。
  3. 宽民除宿负:朝廷为百姓减轻负担,体现出对民生的关注。
  4. 募士戍新边:招募士兵守护边疆,反映出国家的军事需要。
  5. 霜重瓦欲裂:寒霜侵袭,形象地描绘出村庄的艰苦环境。
  6. 月明人少眠:月光照耀下,村民因忧虑而失眠,传达出紧张的气氛。
  7. 残年抱遗恨:作者在晚年回顾往事,感到遗憾。
  8. 终媿祖生鞭:对祖辈的教诲感到愧疚,表达出深重的责任感。

修辞手法:

  • 对仗:例如“霜重瓦欲裂,月明人少眠”,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通过“霜重”与“瓦欲裂”的描写,形象地传达出寒冷和不安的情感。
  • 夸张:如“宿负”与“戍新边”的对比,强调了民众负担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山村生活的描写,表现出陆游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对人民生活的同情,以及在个人理想与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体现出他对责任与传承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村:象征着偏僻与孤立,以及农民的艰苦生活。
  • 霜、月:霜代表着严寒、困苦,月光则象征着孤独与反思。
  • 遗恨、鞭:遗恨指未能实现的理想,鞭象征着祖辈的教诲与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宽民除宿负”主要是指什么?

    • A. 减轻民众负担
    • B. 召募士兵
    • C. 增加税负
  2. 诗中的“霜重瓦欲裂”形象地描述了什么?

    • A. 天气寒冷
    • B. 瓦片质量差
    • C. 乡村美景
  3. “终媿祖生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祖辈的感激与愧疚
    • B. 对生活的满足
    • C.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反映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局的无奈。

诗词对比:

  • 比较陆游的《村舍得近报有感》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忧虑,但陆游更侧重于个人感受,而杜甫则更强调国家的动荡对人民的影响。两者的风格和情感基调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陆游诗文选》
  2. 《宋代诗词鉴赏》
  3. 《古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