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警》
时间: 2025-02-04 17:01: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警
——陆游
人生非金石,寿夭不自知,一日复一日,亦或至耄期。方其未死间,早夜勿自欺。嗟彼陷溺者,太山起毫厘。努力戒惰偷,尧舜可庶几。我今齿发弊,强健复几时?一寸学古心,自视犹可为。鸡鸣推枕起,为善亦孳孳。天定终胜人,吾世或未衰?素业果有传,三复吾此诗。
白话文翻译:
人生不是金石,寿命的长短无人知晓,日复一日,可能会活到老年。在我尚未去世之际,晨昏之间不要自欺欺人。唉,那些沉溺于享乐的人,哪怕是微小的差错也能造成巨大灾难。努力克制懒惰和偷懒,或许能达到尧舜那样的境界。我现在年纪已大,身体健康又能维持多久呢?一寸学古的心,自认为还可以有所作为。鸡鸣时分,推开枕头起来,勤奋为善也应当孜孜不倦。天命最终会战胜人力,我的时代或许尚未衰败?我的素业果然能传承下去,三次重复我这首诗。
注释:
- 金石:指坚硬的物体,这里比喻生命的脆弱。
- 寿夭:寿命的长短,这里引申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 耄期:指老年,通常指八十岁以上。
- 自欺:自我欺骗。
- 陷溺者:指沉迷于某种事物而无法自拔的人。
- 尧舜:古代的贤明君主,代表着理想的德治。
- 孳孳:形容勤奋努力。
- 素业:指平日所积累的事业或功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散文家和书法家。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常常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自警》是陆游晚年的作品,正值国家动荡、个人遭遇困境之时。诗中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自身努力与奋斗的自省,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
诗歌鉴赏:
陆游的《自警》通过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个人修养和道德理想的追求。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对自我警醒的深刻认识。诗开篇以“人生非金石”引出主题,强调人生的脆弱与无常,接着以“早夜勿自欺”警示自己,不要对人生的无常抱有侥幸心理。
在诗中,陆游用“太山起毫厘”比喻沉迷于享乐的后果,告诫人们微小的错误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表现了他对自我修养的高度重视。接着,他提到“努力戒惰偷”,提示人们应时刻保持警惕,努力追求理想的境界,最终引出对自己的身体衰老的感慨,反映出对生命有限的深刻思考。
结尾部分,陆游以“天定终胜人”表达了对命运的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自我严格要求的态度,正是陆游一生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生非金石:人生如同脆弱的物体,难以抗拒外界的伤害。
- 寿夭不自知:人们无法预测自己的寿命,生死无常。
- 一日复一日:时光在不断流逝。
- 亦或至耄期:可能会活到老年。
(后续逐句分析省略,以节省篇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生非金石”比喻人生的脆弱。
- 对仗:诗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增强语气,如“我今齿发弊,强健复几时?”。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自我警醒与努力追求理想,反映了陆游对人生短暂的认识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面对人生无常时,他强调努力和自省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石:象征坚韧与长久,反衬人生的无常。
- 尧舜:象征理想的治国者,反映追求理想的志向。
- 鸡鸣:象征勤奋与早起,表达努力向上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陆游的《自警》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历史的感慨
- B. 人生的无常与自我警醒
- C. 自然的美丽
-
诗中提到的“尧舜”象征着什么?
- A. 贪婪
- B. 理想的德治
- C. 战争
-
“鸡鸣推枕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懒惰
- B. 努力向上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陆游与杜甫都在作品中反映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但陆游更加强调自我努力与警醒,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