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刈稻了咏怀》
作者:杜甫 〔唐代〕
稻穫空云水,川平对石门。
寒风疏落木,旭日散鸡豚。
野哭初闻战,樵歌稍出村。
无家问消息,作客信乾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丰收的季节,稻谷成熟,空中云淡水清,河川平静,石门静立。寒风中树木稀疏,旭日照耀下,村里的鸡和猪都散开了。野外的哭声初次传来,似乎是战斗的消息,樵夫的歌声从村庄传出,却又显得那么遥远。无家可归的人在此刻问起消息,却只能感叹天地间的无常。
注释:
- 穫:收割,指稻谷的丰收。
- 空云:形容云淡无物,水面清澈。
- 石门:指岸边的石头门,象征地理的界限。
- 疏落木:树木稀疏,秋冬时节的景象。
- 旭日:清晨的阳光。
- 鸡豚:鸡和猪,家禽与家畜。
- 野哭:野外传来的哭声,暗示战争带来的悲痛。
- 樵歌:樵夫在林中砍柴时唱的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被誉为“诗圣”。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杜甫的晚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诗中描绘的稻穫情景与作者的内心感受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故乡和家庭的思念以及对时局的无奈。
诗歌鉴赏:
《刈稻了咏怀》展现了杜甫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观察。开篇两句描绘了丰收的季节,稻谷成熟,水面清澈,给人以宁静的美感。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寒风与疏落的树木隐含着秋冬的萧瑟,旭日的光辉照耀着村庄,却不掩战争带来的悲痛。诗中“野哭初闻战”一句,直接点出了时代背景下的动荡,令人心生寒意。樵夫的歌声在此时显得格外苍凉,传递出一种无奈与孤独。
结尾的“无家问消息,作客信乾坤”,更是将个人的失落与国家的动乱相结合,表现了杜甫作为一个流亡者的彷徨与无助。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沉的情感,反映了杜甫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命运的感慨,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稻穫空云水:稻谷丰收,水面清澈,象征丰收的季节。
- 川平对石门:平静的河流与静止的石门形成对比,暗示安宁。
- 寒风疏落木:寒风中树木稀疏,表现出秋冬的冷清。
- 旭日散鸡豚:晨光照耀下,家禽家畜散落,让人感受到生机。
- 野哭初闻战:野外传来的哭声,暗示战争的来临。
- 樵歌稍出村:樵夫的歌声渐渐传出,形成一种孤独感。
- 无家问消息:流亡者无家可归,只能在此询问消息。
- 作客信乾坤:作为客人,感叹天地的无常与人生的变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稻穫空云水,川平对石门”,表现出对称之美。
- 意象:如“寒风”“旭日”,形成了强烈的季节对比。
- 拟人:表达了自然界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丰收与战争的对比,表达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责任感与同情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稻穫:象征丰收与希望。
- 寒风: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旭日: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野哭:暗示战争与失去,带来痛苦的情感。
- 樵歌:表现劳动者的生活状态,传递出一种乡村的宁静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稻穫空云水”描绘的是哪个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无家问消息”中的“无家”指的是什么? A. 有房子
B. 无家可归
C. 远方的家
D. 乡村 -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了什么? A. 丰收的喜悦
B. 对战争的忧虑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同样是杜甫的作品,反映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了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杜甫的《刈稻了咏怀》与李白的《庐山谣》在对自然的描写上有所不同,杜甫更注重现实与情感的结合,而李白则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怀与想象。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大量唐代诗人的经典作品。
- 《杜甫评传》:对杜甫生平及其作品的深入分析与解读。
- 《诗词鉴赏》:关于古代诗词的鉴赏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