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裴施州》
时间: 2025-01-10 22:19: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裴施州》
作者:杜甫
廊庙之具裴施州,宿昔一逢无此流。
金钟大镛在东序,冰壶玉衡悬清秋。
自从相遇感多病,三岁为客宽边愁。
尧有四岳明至理,汉二千石真分忧。
几度寄书白盐北,苦寒赠我青羔裘。
霜雪回光避锦袖,龙蛇动箧蟠银钩。
紫衣使者辞复命,再拜故人谢佳政。
将老已失子孙忧,后来况接才华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朋友裴施州的,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自己生活的艰辛。诗中提到的“廊庙之具”是指政治的事务,表示他与裴施州相交的缘分;“金钟大镛”则描绘出秋天的宁静和清冷。自从相遇后,杜甫感到身体多病,流落在外的日子让他愈加忧愁。提到尧帝与汉朝的贤士,表现出他对国家和政局的关注。几度寄书,送去的青羔裘是对朋友的思念与关心。最后,诗人感慨自己老了,失去了子孙的忧愁,而后来的接班人却才华横溢。
注释
- 裴施州:杜甫的朋友,可能是指裴旻,他在政治上有一定地位。
- 金钟大镛:古代乐器,象征着欢乐与吉祥。
- 冰壶玉衡:古代天文仪器,象征清秋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关注民生和国家的命运,风格沉郁顿挫。
创作背景
《寄裴施州》写于杜甫流亡生活的晚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以及自身的困苦。此时的杜甫生活艰难,饱受战乱之苦,身心俱疲。
诗歌鉴赏
《寄裴施州》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与历史思考的诗歌。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友人的寄托,展现出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注。诗开篇便以“廊庙之具”引入,表明自己与裴施州之间的关系,随后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清景,金钟大镛的声音传入耳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淡淡的忧伤。
接下来的几句中,杜甫以自身的病痛和流亡生活为背景,传达出对过去相遇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无奈。尧帝与汉朝的贤士的提及,不仅是对历史的敬仰,也反映出诗人心中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与失落。诗中几度提到寄书和赠送青羔裘,既是对朋友的关心,也是对自己困境的无奈。最后,杜甫感慨年老失去子孙的忧愁,表现出他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友人的思念,又有对时代的思考,展现了杜甫深刻的历史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廊庙之具裴施州:指与裴施州的交往,象征着政治和文化的交流。
- 宿昔一逢无此流:表达对友人相识的珍惜,感叹世事变迁。
- 金钟大镛在东序:描绘秋天的宁静,金钟声回荡。
- 冰壶玉衡悬清秋:表示天文的清冷,象征高远的境界。
- 自从相遇感多病:指自相识以来,自己身心的疲惫与病痛。
- 三岁为客宽边愁:流亡三年,忧愁不断,心情沉重。
- 尧有四岳明至理:提及尧帝的明智,反映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 汉二千石真分忧:汉朝的贤士,表明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与忧虑。
- 几度寄书白盐北:多次寄书给友人,表达思念与关心。
- 苦寒赠我青羔裘:朋友在寒冷中寄来温暖,象征友情的珍贵。
- 霜雪回光避锦袖:描绘秋冬的寒冷,表现出诗人的隐秘忧愁。
- 龙蛇动箧蟠银钩:古代的龙蛇象征着深邃的智慧与灵动,反映诗人对未来的期盼。
- 紫衣使者辞复命:使者传递书信,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再拜故人谢佳政:向朋友致以敬意,感谢他的关心与支持。
- 将老已失子孙忧:感慨年老,失去后代的忧虑。
- 后来况接才华盛:对未来接班人的期待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钟大镛”比喻音乐与宁静,象征友谊的美好。
- 对仗:如“冰壶玉衡”与“金钟大镛”,形成和谐的音律。
- 拟人:如“龙蛇动箧”赋予了物体以生命,增强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寄裴施州》通过对友人的思念与生活的感慨,反映了杜甫对人生、友谊和政治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他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廊庙:象征着政治与文化的交流。
- 金钟大镛:代表着欢乐与宁静。
- 冰壶玉衡:象征高远清冷的理想。
- 青羔裘:友谊、温暖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的《寄裴施州》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人生的无奈
B. 对友人的思念
C. 对国家的忧虑
D. 对自然的赞美 -
诗中提到的“金钟大镛”象征着什么?
A. 友情
B. 音乐与欢乐
C. 政治权力
D. 个人悲伤 -
杜甫在诗中感慨年老失去子孙的忧愁,说明他对未来的态度是?
A. 昂扬向上
B. 迷茫无助
C. 冷漠
D. 乐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李白在《将进酒》中表现出豪放与洒脱的情感,而杜甫在《寄裴施州》中则更显沉重与深思。两者的风格各异,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