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蓟门》

时间: 2025-01-10 23:23:51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笳鼓 一作:箫鼓)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蓟门
作者:祖咏 〔唐代〕

燕台一望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笳鼓一作箫鼓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站在燕台远望,心中感到震撼与惊恐。在汉军的营地中,鼓声和号角声响彻四方,似乎可以看到战士们的英勇与紧张。远方的寒光映照着皑皑白雪,三边的晨曦唤醒了飘扬的旌旗。沙场上烽火映照着月光,海边的云山环绕着蓟城。虽然年少时没有选择做个文官,但我心中仍渴望凭借功劳获得更高的地位。

注释

  • 燕台:指燕国的台地,古地名,象征边境。
  • 笳鼓:古代乐器,战鼓和号角,象征战争。
  • 汉将:指汉朝的将领,反映历史背景。
  • 危旌:高高飘扬的旗帜,表示兵士的斗志。
  • 胡月:指敌人(胡人)的月亮,寓意敌人入侵。
  • 长缨:指长缨,古代用以捕捉动物的工具,象征对敌人的捕捉与征战的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祖咏(约750年-830年),字元猷,唐代诗人,生于陇西。祖咏在诗歌上以风格豪放、气魄雄浑的边塞诗著称。其作品常反映士人对国家的忠诚与个人的抱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中期,正值边疆战乱频繁、民族斗争加剧的时期,诗人借此表达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战斗的渴望。

诗歌鉴赏

《望蓟门》通过壮丽的景象与激昂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关切与对战争的感慨。开篇“燕台一望客心惊”,以“望”字引出全诗,传达出一种远眺的震撼感。接着提到的“笳鼓喧喧汉将营”则通过音响的描绘,增强了战场的紧迫与严峻。诗人以“箫鼓万里寒光生积雪”将寒冷的自然景象与战斗的紧迫感紧密结合,暗示了敌人随时可能来袭的紧张气氛。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沙场烽火侵胡月”的意象,描绘出战争的惨烈与不安。而“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则反映出诗人对功名的渴望与对国家的忠诚,表明即使身处战场,也希望能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获得应有的地位。整体上,这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士人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燕台一望客心惊:远望燕台,心中感到震惊与不安,暗示外界的动荡及对国家的忧虑。
  2. 笳鼓喧喧汉将营:听到战鼓声,看到汉将的营地,营造出紧张的战争氛围。
  3. 笳鼓一作箫鼓万里寒光生积雪:战鼓声与寒光交织,表现出战斗的艰辛与冷酷。
  4. 三边曙色动危旌:晨曦照耀,旌旗摇曳,象征着士兵的斗志与希望。
  5. 沙场烽火侵胡月:沙场的烽火照亮了敌人的月亮,暗示着战争的侵略与威胁。
  6. 海畔云山拥蓟城:海边的云山环绕着蓟城,描绘出边疆的壮阔景象。
  7. 少小虽非投笔吏:虽年轻时没有选择做个文官,但心中仍有壮志。
  8. 论功还欲请长缨:希望通过功劳获得更高的地位,表达了对个人前途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战鼓声与自然景象结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场的情景。
  • 夸张:通过“客心惊”等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引起读者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的渴望,以及个人对功名的追求,体现了唐代士人的忠诚与豪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台:象征边疆,暗示国家的动荡。
  • 笳鼓:象征战争与战斗的紧迫感。
  • 寒光:象征冷酷的战场与艰难的环境。
  • 曙色:象征希望与斗志。
  • 烽火:象征战争的激烈与紧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笳鼓”主要代表什么?
    A. 和平的乐曲
    B. 战争的号角与鼓声
    C. 诗人的心情

  2. 填空题:诗中的“海畔云山拥蓟城”描绘了__的景象。

  3. 判断题:诗人表达了对功名的渴望及对国家的忠诚。
    对 | 错

答案

  1. B
  2. 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