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度过东邻》

时间: 2025-01-27 03:29:38

每度过东邻,乐邻愈觉勤。

既来长是愧,相见只如亲。

饮食皆随好,儿童亦自忻。

吾乡有是乐,何必更求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每度过东邻,乐邻愈觉勤。既来长是愧,相见只如亲。饮食皆随好,儿童亦自忻。吾乡有是乐,何必更求仁。

白话文翻译:

每次拜访东边的邻居,邻居的热情让我更加感到他们的勤奋。既然来到这里总是感到惭愧,但相见时却像亲人一样亲切。饮食都随和喜好,孩子们也自然高兴。我的家乡有这样的乐趣,何必再去追求其他仁义之事呢?

注释:

  • 东邻:指东边的邻居。
  • 乐邻:乐于邻里之间。
  • 愈觉勤:更加感觉到邻居的勤奋。
  • 既来长是愧:既然来到这里总是感到惭愧。
  • 相见只如亲:相见时感觉就像亲人一样。
  • 饮食皆随好:饮食都随和喜好。
  • 儿童亦自忻:孩子们也自然高兴。
  • 吾乡有是乐:我的家乡有这样的乐趣。
  • 何必更求仁:何必再去追求其他仁义之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梅山,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多以理学思想为背景,强调道德修养和人生哲理。这首诗反映了邵雍对邻里关系的看法,以及他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邵雍与邻居交往的过程中有感而发,表达了他对邻里和睦、简单生活的向往和满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邻里关系被视为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邵雍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他对这种关系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朴实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邻里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满足。诗中,“每度过东邻”和“乐邻愈觉勤”描绘了作者与邻居之间的频繁互动和邻居的热情好客,而“既来长是愧,相见只如亲”则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关系的珍惜和亲切感。后两句“饮食皆随好,儿童亦自忻”进一步以家庭生活的和谐来象征邻里关系的融洽。最后,“吾乡有是乐,何必更求仁”则是作者对这种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过度追求道德理想的反思,体现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每度过东邻”:作者经常拜访东边的邻居,这里“度过”意味着拜访和交往。
  2. “乐邻愈觉勤”:邻居的热情让作者更加感觉到他们的勤奋和好客。
  3. “既来长是愧”:作者每次来到邻居家都感到惭愧,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邻居那么勤奋或好客。
  4. “相见只如亲”:尽管有愧疚感,但与邻居相见时感觉就像亲人一样亲切。
  5. “饮食皆随好”:在邻居家,饮食都随和喜好,没有拘束。
  6. “儿童亦自忻”:孩子们也自然高兴,这反映了邻里关系的和谐。
  7. “吾乡有是乐”:作者认为自己的家乡有这样的乐趣,已经很满足了。
  8. “何必更求仁”:作者认为没有必要再去追求其他仁义之事,这里的“仁”指的是更高层次的道德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既来长是愧”和“相见只如亲”的对比,突出了邻里关系的亲切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 象征:“饮食皆随好,儿童亦自忻”象征了邻里关系的和谐和家庭的幸福。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邻里关系的和谐与简单生活的满足。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邻里和睦、简单生活的向往和满足,同时也反思了过度追求道德理想的必要性。

意象分析:

  • 东邻:象征着邻里关系和社区生活。
  • 饮食皆随好:象征着简单和谐的生活方式。
  • 儿童亦自忻:象征着家庭的幸福和邻里关系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每度过东邻”中的“度过”意味着什么? A. 经过 B. 拜访 C. 离开
  2. “既来长是愧”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满足 B. 惭愧 C. 快乐
  3. “相见只如亲”中的“亲”指的是什么? A. 亲戚 B. 亲人 C. 亲密
  4. “吾乡有是乐”中的“是乐”指的是什么? A. 这种乐趣 B. 那种乐趣 C. 任何乐趣

答案:1. B 2. B 3. B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描写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诗词对比:

  • 邵雍的《每度过东邻》与王维的《鹿柴》都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