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时间: 2025-01-11 19:53: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幕遮 作者: 顾贞观 〔清代〕
玉炉香,谁与共。
旖旎烟丝,吹出罗帱缝。
双鬓怯翻寒髼松,
才话分携,已做天涯梦。
醒时衾还独拥。
约略离亭,人远鸡声送。
别是五更愁一种,
冷透心窝,自怪无端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到玉炉中香气四溢,似乎无人共享。那袅袅的烟丝从帷帐缝隙中飘出,令人心旷神怡。双鬓因寒风而微微颤抖,刚刚说了要一起走,便已梦到天涯。醒来时,独自一人裹着被子。约略离开了亭子,远处传来鸡鸣声,心里愈发感到孤独。五更时分,心中愁绪如潮,冷透心窝,真是无缘无故地感到痛苦。
注释:
字词注释:
- 玉炉香:指香炉中燃烧的香,象征着美好和愉悦的气氛。
- 旖旎:形容美好而柔和的样子。
- 罗帱:古代的轻薄帷帐,用来遮挡风寒。
- 双鬓:指两侧的鬓发。
- 寒髼:指寒冷中披散的发髻。
- 衾:被褥。
- 鸡声:指清晨鸡叫的声音。
- 五更愁:指凌晨时分的忧愁,五更是指夜晚到天亮的时间段。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中“天涯梦”和“鸡声”均传达了离别与思乡的情感,蕴含着古人对归属与团聚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贞观(约1640-1710),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感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所推崇。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尤其是对生活细节的描摹,风格清新,富于情趣。
创作背景: 《苏幕遮》创作于清代,恰逢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时期。诗人以此表达个人的孤独与思念,反映了人们在离别与相聚中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苏幕遮》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典型的离别场景,诗中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开头以“玉炉香,谁与共”引入,直接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氛围。接着描绘出旖旎的烟丝透过罗帷轻轻飘出,营造出一种温柔而迷离的感觉,这里不仅是景色的描绘,更是情感的渲染。
“双鬓怯翻寒髼松”一句,既描写了身处寒冷中的女子的脆弱,也暗示了离别后情感的孤寂。接下来的“才话分携,已做天涯梦”,让人感受到那种虽短暂却深切的相聚,分离后的不舍与惆怅。诗的最后几句则更加凸显了心灵的孤寂与无奈,“冷透心窝,自怪无端痛”,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情感痛苦。
整首诗在细腻的意象中流露出深切的情感,诗人在抒发个人感受的同时,也反映了普遍的人生体验,使得这首诗在清代诗歌中别具一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炉香,谁与共:以清香引入,表达孤独。
- 旖旎烟丝,吹出罗帱缝:描绘出温柔的场景,象征美好的生活。
- 双鬓怯翻寒髼松:写出女子因寒而颤抖的脆弱,暗含离愁。
- 才话分携,已做天涯梦:离别的瞬间,心中已生出离愁。
- 醒时衾还独拥:醒来后独自一人,感到孤独。
- 约略离亭,人远鸡声送:远离的情景中,鸡鸣声传来,愈加感到孤独。
- 别是五更愁一种:五更时分的愁绪,令人心痛。
- 冷透心窝,自怪无端痛:内心的痛苦无由而生,愈加深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玉炉香”与孤独联系在一起,营造情感。
- 对仗:如“双鬓怯翻寒髼松”,增强音乐感。
- 拟人:烟丝如人般轻盈,增加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意在抒发离别的愁苦与孤独,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通过细腻的意象,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在孤独中对过往的深切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炉香:象征美好与温馨的环境。
- 烟丝:代表柔和与轻盈的感觉。
- 寒髼:暗喻脆弱与孤独。
- 鸡声:象征清晨的孤寂与远离。
这些意象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情感的寄托,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玉炉香”所象征的是什么? A) 孤独
B) 美好
C) 离别
D) 忧伤 -
“双鬓怯翻寒髼松”这一句所表达的情感是? A) 喜悦
B) 脆弱与无奈
C) 忧伤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五更愁”指的是什么时候? A) 凌晨
B) 黄昏
C) 正午
D) 傍晚
答案:
- B) 美好
- B) 脆弱与无奈
- A) 凌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
诗词对比: 《苏幕遮》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以细腻的情感描绘离别后的思念,但顾贞观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愁苦,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珍惜。两者都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深刻的情感,但风格各有不同,前者更为沉郁,后者则显得婉约动人。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顾贞观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