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秋绝顶竹房开,
松鹤何年去不回。
惟有前峰明月在,
夜深犹过半江来。
白话文翻译:
在清秋的绝顶之处,竹屋敞开,
不知松树和仙鹤何年才能再回来。
唯有前面的山峰上,明亮的月光依然存在,
夜深时,月光仍然洒落在过半的江面上。
注释:
- 绝顶:指山的最高处。
- 竹房:用竹子搭建的房子,象征着清幽的生活。
- 松鹤:松树和仙鹤,常象征长寿与闲适,古代诗人常以此代表隐居生活。
- 前峰:指眼前的山峰。
- 明月:象征光明和思念,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 江来:江水流来,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流动。
典故解析:
- 松鹤:松树和鹤的组合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和高洁。两者常用来形容隐士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渴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 月亮:在古诗中,月亮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更往往与思乡、孤独等情感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任翻,唐代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较少。他的诗作多关注自然与人生哲理,常展现隐居之乐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山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松鹤等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三游巾子山寺感述》表现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深刻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篇以“清秋绝顶竹房开”勾勒出一幅清静的山居图,竹屋的敞开象征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向往,表现出一种高洁的生活态度。而“松鹤何年去不回”则引发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思考,诗人似乎在感慨那些曾经拥有的宁静和美好已难以重现。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前峰明月”,月亮的存在带给人一种永恒的感觉,尽管人事易变,但自然的美景却依然存在。最后一句“夜深犹过半江来”则描绘了一幅月光洒落江面的静谧夜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与细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思,传递出一种清幽、沉静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清秋绝顶竹房开:描写了秋天清澈的天空下,山顶的竹屋敞开,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环境。
- 松鹤何年去不回:表达了对松树与仙鹤的怀念,隐含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 惟有前峰明月在:强调自然之美的恒久,尽管人事变迁,但山峰和明月依然存在。
- 夜深犹过半江来: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月光照耀着江面,展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松鹤”比喻隐逸生活,表现诗人的理想追求。
- 拟人:将明月赋予情感,使其成为诗人思念的对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着很好的对称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哲理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竹房:象征着清静与高洁的生活。
- 松鹤:象征长寿与隐逸,代表诗人的理想生活。
- 明月:象征永恒与思念,传达对过往的怀念。
- 江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竹房”主要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清静
- C. 忧愁
-
“松鹤”在诗中主要寓意是什么?
- A. 繁华
- B. 隐逸与长寿
- C. 忍耐
-
诗中的“明月”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欢快
- B. 哀伤
- C. 思念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任翻的《三游巾子山寺感述》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山水与隐逸生活,但任翻的诗更加关注孤独与时间的流逝,而王维则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