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色满行路,此时心不闲。
孤贫游上国,少壮有衰颜。
众鸟已归树,旅人犹过山。
萧条远林外,风急水潺潺。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色彩充满了旅途,此时我的心情却无法平静。
我孤独且贫穷地游历异国他乡,年轻时的容颜如今却显得苍老。
众鸟已归巢树,旅人仍在山中徘徊。
远处的林外显得萧条,风急水流潺潺作响。
注释:
- 秋色:指秋天的景色,象征着凋零和孤独。
- 心不闲:心情无法宁静,心中有忧虑。
- 孤贫:孤独且贫穷,表达了诗人的境遇。
- 游上国:游历他国,意指远行。
- 少壮:年轻的时候,指诗人曾经的朝气。
- 衰颜:衰老的容颜,表现出时间的无情。
- 众鸟已归树:鸟儿已经归巢,暗示季节的变化和归属感。
- 旅人犹过山:旅人仍在旅行,强调孤独与漂泊。
- 萧条:形容环境的冷清与凋零。
- 风急水潺潺:风急,水流声响,营造出一种急促而又静谧的氛围。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唐代诗歌常见的抒情风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任翻(约公元710年-公元770年),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因其诗作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情感而受到后人关注。其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也有细腻派,深受读者喜爱。
创作背景:
《秋晚途次》创作于诗人旅途之中,正值秋季,诗人感受到季节变化带来的孤独与思考。此时正值人生的某个阶段,诗人对人生、时间、自然等多重主题的反思,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秋晚途次》是一首深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诗作,描写了诗人在秋天旅途中的内心感受。诗的开头以“秋色满行路”引入,营造出一种秋天的氛围,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孤独。接下来的句子“此时心不闲”则直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状态,秋天的美景并没有让他心情愉悦,反而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与忧虑。
“孤贫游上国”表达了诗人孤独与贫困的境遇,反映出他在他乡的无助感。而“少壮有衰颜”则呈现出时光荏苒的无情,年轻时的活力逐渐被岁月的沉重所替代,令人感慨。接下来的“众鸟已归树,旅人犹过山”描绘了自然界的归属与人类的漂泊,鸟儿都已归巢,唯有诗人仍在山中徘徊,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
最后以“萧条远林外,风急水潺潺”结束,描绘出一种静谧而又急促的自然景象,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不息。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给人以深刻的反思与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色满行路:描绘秋天的美丽景色,路上满是秋色,暗示诗人所处的环境。
- 此时心不闲:虽然景色美丽,诗人内心却无法安宁,表明心理状态。
- 孤贫游上国:表现出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贫穷,强调个人的孤立无援。
- 少壮有衰颜:回忆年轻时的容颜,如今却已显得苍老,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众鸟已归树:鸟儿归巢,象征归属与安定,形成与旅人漂泊的对比。
- 旅人犹过山:旅人仍在旅行,暗示孤独与漂泊的状态。
- 萧条远林外:远处的树林显得荒凉,增强了孤独感。
- 风急水潺潺:描绘自然环境的声音,营造出一种急促而静谧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色与人生的感受联系在一起,增强对比。
- 拟人:鸟儿归巢,象征人类对归属感的追求。
- 对仗:如“众鸟已归树,旅人犹过山”,对比旅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秋天的景色和旅人的孤独,表达了对生命、时间流逝的感慨,揭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传递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与对人生的审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色:象征着凋零、孤独,暗指人生的暮年。
- 孤贫:代表孤独与贫穷的境遇,反映出人生态度。
- 众鸟归树:象征归属感与安宁,形成与旅人漂泊的对比。
- 风急水潺潺:描绘自然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紧迫与静谧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秋色满行路”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秋天的颜色
- B. 旅途的孤独
- C. 诗人的思考
- D. 诗人的心情
-
“众鸟已归树,旅人犹过山”中“旅人”指代什么?
- A. 人类
- B. 诗人
- C. 游客
- D. 游鸟
-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增强对比?
- A. 拟人
- B. 比喻
- C. 对仗
- D. 排比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内心安宁。而任翻的《秋晚途次》则通过孤独与贫困的旅人,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赏析》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