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魏忠献公挽辞三首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恻怛动旒扆,鸿胪葬老臣。
箫铙震淦口,绋翣隘漳滨。
久大英名在,哀荣异礼陈。
丰碑纪遗烈,长泣邺城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魏忠献公的深切哀悼。诗中描绘了哀悼的场景,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与敬仰。首先,哀伤的心情使得仪仗队显得沉重,老臣的葬礼由鸿胪主办,显示出他的高贵地位。接着,箫声和铙声震动了淦口,礼服的颜色在漳滨显得格外鲜明。虽然他已经离去,但他的英名依然长存,哀荣的礼仪却与众不同。丰碑将他的一生和伟业铭刻,邺城的人们也为之长久地痛哭。
注释
- 恻怛: 形容悲伤,感慨。
- 旒扆: 指古代的仪仗,旒是悬挂的饰物,扆是高座。
- 鸿胪: 古代负责礼仪的官职,表明葬礼的规格。
- 绋翣: 绮丽的礼服,指的是祭奠时穿的服装。
- 余烈: 留下的光辉和成就。
- 邺城: 指的是魏公去世后,城中人们的悲痛,象征其影响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被誉为史学家。司马光为人正直,热心政治,曾任宰相,致力于改革与治国。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魏忠献公去世之际,表现了作者对这位老臣的敬重与哀悼。魏公在朝中为人正直,深受民众爱戴,故司马光借此表达对其的追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庄重的语调和严肃的情感,描绘了一场盛大的葬礼,展现出对逝者的无限敬意与哀思。诗的开头以“恻怛动旒扆”引入,直接传达了哀伤之情,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接着的“鸿胪葬老臣”则将魏公的地位与葬礼的规格相结合,突显了他在朝中的重要性。诗中通过“箫铙震淦口”的描写,强调了音乐在葬礼中的重要性,音乐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生者的抚慰。
全诗不仅有着对故人的怀念,也隐含着对忠臣之德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与英名的崇敬。特别是“丰碑纪遗烈”,将魏公的事迹与后世的评价结合在一起,展现了逝者生前的辉煌。结尾一句“长泣邺城人”,让人感受到评议者的共鸣,诗人通过这一笔道出了一种普遍的哀伤与怀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恻怛动旒扆”:悲痛之情使得仪仗的旒旗也显得沉重。
- “鸿胪葬老臣”:由负责礼仪的鸿胪官主持老臣的葬礼。
- “箫铙震淦口”:哀乐声传遍淦口,表现出悲伤的气氛。
- “绋翣隘漳滨”:华丽的服饰在漳滨显得格外显眼。
- “久大英名在”:逝者的英名将会永存。
- “哀荣异礼陈”:哀悼的礼仪与众不同,体现了其尊贵。
- “丰碑纪遗烈”:通过丰碑铭刻下的伟业永存。
- “长泣邺城人”:邺城的人民为之长久哭泣。
-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艺术效果。例如,“恻怛动旒扆”与“鸿胪葬老臣”形成了对仗,体现了哀悼的庄重。 -
主题思想:
该诗传达了对忠臣的深切怀念与敬仰,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历史英名的尊重,展现了忠诚与正直的价值。
意象分析
- 象征意象:
- 旒扆: 象征着权利与尊贵,突显魏公的地位。
- 箫铙: 代表着哀悼的音乐,传达出悲伤和尊重。
- 丰碑: 象征着流传后世的英名与功绩,彰显历史的延续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恻怛动旒扆”意指什么?
A. 欢乐的音乐
B. 悲痛的情感
C. 荣耀的地位
D. 远方的旅程 -
“丰碑纪遗烈”中的“丰碑”象征着什么?
A. 逝者的墓碑
B. 历史的延续
C. 政治的权力
D. 个人的财富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杜甫《春望》: 反映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 两首诗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追思,但《将进酒》更为豪放,表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而《魏忠献公挽辞》则是沉痛的哀悼与追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资治通鉴》
以上信息提供了对《魏忠献公挽辞三首》的全面理解与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其诗意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