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给事见示哭工部刘尚书诗因命同作》
时间: 2025-01-23 07:55: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室贤王后,孔门高第人。
济时成国器,乐道任天真。
特达圭无玷,坚贞竹有筠。
总戎宽得众,市义贵能贫。
护塞无南牧,驰心拱北辰。
乞身来阙下,赐告卧漳滨。
荣耀初题剑,清羸已拖绅。
宫星徒列位,隙日不回轮。
自昔追飞侣,今为侍从臣。
素弦哀已绝,青简叹犹新。
未遂挥金乐,空悲撤瑟晨。
凄凉竹林下,无复见清尘。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贤良王后,孔子的门徒出身的高官。
在这个时代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乐于道义,随性而为。
特异的品德如同无瑕的圭璧,坚贞的意志如同有节的竹子。
将军宽厚地得到了众人的拥护,市井之义在于能贫贱。
护住边塞无须南方的牧羊,心中驰骋向着北斗星。
恳求身在宫阙之下,期待能得到从漳水边的恩赐。
光荣的事迹初次铭刻在剑上,清瘦的身影已拖着绅履。
宫中的星辰徒然地排成一列,空隙的日头却不再回旋。
自古以来追逐飞舞的伴侣,如今却沦为侍从的臣子。
白色的琴弦悲哀地已经断绝,青色的简册依然感叹着新事。
未能挥金享乐,空留悲伤撤去瑟琴的清晨。
凄凉的竹林之下,不再见到清新的尘土。
注释:
- 贤王后:指汉朝的明君和贤良的王后。
- 孔门高第人:孔子门下的高官,意指有高尚品德和学识的人。
- 济时成国器:能够帮助国家度过危难,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 护塞无南牧:无须依赖南方的牧羊来保卫边塞。
典故解析:
- 孔子: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代表着儒家思想。
- 圭璧:古代礼器,象征品德的完美无瑕。
- 青简: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简,常用于记录文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诗人,以其政治与文学成就闻名,尤以古文运动和诗歌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现实的关切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刘禹锡在政治生涯的低谷期,面对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自我反思,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奈与对理想的向往。
诗歌鉴赏:
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与自我经历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美好品德与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开篇提到的“贤王后”和“孔门高第人”,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理想人物的向往。随后的“济时成国器,乐道任天真”,则表现了诗人对当下社会中能人志士的期待与理想。中间部分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揭示出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尤以“自昔追飞侣,今为侍从臣”最为明显,诗人从追求理想伙伴到沦落为侍从,深切表达了其内心的悲凉与失落。最后几句更是通过凄凉的意象,表现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形成了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汉室贤王后:怀念汉朝的贤良统治。
- 孔门高第人:强调贤良之士的出身与地位。
- 济时成国器:理想中的人应为国家出力。
- 乐道任天真:乐于道德和真实的生活。
- 特达圭无玷:期望品德如同无瑕的圭璧。
- 坚贞竹有筠:坚贞不屈的精神。
- 总戎宽得众:成功需要宽厚的胸怀。
- 市义贵能贫:强调品德与道义的价值。
- 护塞无南牧:勇敢保卫国家。
- 驰心拱北辰:心向理想与目标。
- 乞身来阙下: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 赐告卧漳滨:期待得到恩赐。
- 荣耀初题剑:荣耀早已铭刻。
- 清羸已拖绅:身心疲惫。
- 宫星徒列位:虽身处高位,却感空虚。
- 隙日不回轮:时间流逝,不可逆转。
- 自昔追飞侣:追逐理想的伴侣。
- 今为侍从臣:沦为附属者。
- 素弦哀已绝:乐器已断,心中悲痛。
- 青简叹犹新:过往的叹息依然鲜活。
- 未遂挥金乐:未能享受富贵的乐趣。
- 空悲撤瑟晨:清晨的悲伤无处寄托。
- 凄凉竹林下:孤独的处境。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特达圭无玷,坚贞竹有筠”,形成工整的对比。
- 比喻:用“圭无玷”比喻品德的完美。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自身境遇的忧伤,强调了品德与理想的重要性,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叹。
意象分析:
- 贤王后:象征理想的统治者。
- 青简:代表理想与知识。
- 竹林:象征孤独与清雅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许给事见示哭工部刘尚书诗因命同作》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刘禹锡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贤王后”指的是哪个时期的统治者?
- A) 三国
- B) 汉朝
- C) 唐朝
- D) 宋朝
-
诗句“未遂挥金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富贵生活的渴望
- B) 对贫困的接受
- C) 对理想的追求
- D) 对现实的无奈
答案:
- C) 刘禹锡
- B) 汉朝
- A) 对富贵生活的渴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对历史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但在情感上更加强烈,而刘禹锡则更为淡然。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与刘禹锡的内心沉重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文学史》
- 《刘禹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