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春草(春草,乐天舞妓名)》

时间: 2024-09-19 21:14:21

忆春草,处处多情洛阳道。

金谷园中见日迟,

铜驼陌上迎风早。

河南大君频出难,只得池塘十步看。

府门闭后满街月,几处游人草头歇。

馆娃宫外姑苏台,

郁郁芊芊拨不开。

无风自偃君知否,西子裙裾曾拂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春草,处处多情洛阳道。金谷园中见日迟,铜驼陌上迎风早。河南大君频出难,只得池塘十步看。府门闭后满街月,几处游人草头歇。馆娃宫外姑苏台,郁郁芊芊拨不开。无风自偃君知否,西子裙裾曾拂来。

白话文翻译:

怀念春草,在洛阳的道路上处处都是情意绵绵。金谷园中日头落得慢,铜驼陌上迎风的时光却早。河南的大君频频出征,只有在池塘边十步之内看风景。府门一关,满街的月光洒落,游人们在草头上休息的地方寥寥可数。馆娃宫外的姑苏台,绿意盎然却无法拨开。没有风的时候,你可知道吗,西子裙裾曾轻轻拂过我?

注释:

  • 春草: 诗中提到的春草,可能是指春天的草色,也可能是特指某位名妓。
  • 金谷园: 古代著名的园林,象征着美好和优雅。
  • 铜驼陌: 指的是洛阳的某个地方,古时的交通要道。
  • 河南大君: 指当时的统治者,可能与历史事件有关。
  • 姑苏台: 苏州的一个著名景点,代表着江南的秀丽风光。
  • 西子: 指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象征着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诗歌、散文和赋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社会的关心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诗人怀念过去的繁华与春日的美好,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忆春草》是一首充满感情的诗,诗人以怀念的口吻描绘了洛阳的美丽景色与游人生活。开头的“忆春草”便暗示了对春日草色的思念,而“处处多情洛阳道”则映衬出春日的温暖与生机。在金谷园中,阳光的变化和铜驼陌上迎风的情景,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受。接着,诗人提到“河南大君频出难”,这句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局动荡,也暗示了对未来的忧虑。

“府门闭后满街月”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游人在草头歇息,象征着一种放松与闲适。最后的“无风自偃君知否,西子裙裾曾拂来”则通过西子裙裾的隐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增强了诗的感情深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蕴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具有深刻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忆春草: 直接表达了对春草的怀念。
  2. 处处多情洛阳道: 洛阳道路的多情意象,暗示春天的温暖。
  3. 金谷园中见日迟: 描绘了金谷园的美景,时间静止的感觉。
  4. 铜驼陌上迎风早: 对比金谷园的宁静,铜驼陌上更显清新。
  5. 河南大君频出难: 提及当时的政治动荡。
  6. 只得池塘十步看: 描述了诗人活动的局限与无奈。
  7. 府门闭后满街月: 夜晚的宁静与游人的闲适。
  8. 几处游人草头歇: 游人稀少,衬托出孤独感。
  9. 馆娃宫外姑苏台: 典雅的场所,意象丰富。
  10. 郁郁芊芊拨不开: 描述植物的繁茂,象征美好却难以触碰。
  11. 无风自偃君知否: 诗人似乎在对话,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思念。
  12. 西子裙裾曾拂来: 通过西子的比喻,表达优雅与美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 “西子裙裾”比喻美丽与优雅。
  • 拟人: “无风自偃”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思念,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草: 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洛阳道: 代表繁华的都市与生活。
  • 金谷园: 典雅、美好的园林景象。
  • 西子裙裾: 美丽与优雅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
    • B. 唐
    • C. 明
    • D. 清
  2. “春草”在诗中代表什么?

    • A. 春天的草色
    • B. 一位妓女
    • C. 诗人的情感
    • D. 以上皆是
  3. 诗中提到的“河南大君”是指?

    • A. 一位皇帝
    • B. 一位将军
    • C. 当时的统治者
    • D. 一位诗人

答案:

  1. B. 唐
  2. D. 以上皆是
  3. C. 当时的统治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刘禹锡的《忆春草》和李白的《庐山谣》,前者更注重对洛阳生活的细腻描绘,而后者则突出自然景色的壮丽与个人情感的奔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刘禹锡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