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谷雨前三日奇暖,旅次书感,寄璧妹》

时间: 2025-02-04 15:28:16

晴翠尽销魂。

抛尽晨昏。

沉沉去雁黯无言。

最是残春容易倦,又换寒暄。

好梦不曾温。

却惹创痕。

不知是爱是愁根。

检点眼波心上影,待与谁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晴翠尽销魂。抛尽晨昏。沉沉去雁黯无言。最是残春容易倦,又换寒暄。好梦不曾温。却惹创痕。不知是爱是愁根。检点眼波心上影,待与谁论。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绿意已经消散,令人魂销神迷。抛下了白天与黑夜,孤雁悲哀地飞去,默默无言。春天的最后时光容易让人感到疲倦,转眼之间,又是寒暄交际。好梦从未得到温暖,却留给我伤痕累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爱还是愁,心中浮现的眼波和影子,究竟该与谁去倾诉呢?

注释:

  • 晴翠:晴天的翠绿,形容春天的景色。
  • 销魂:形容心神俱醉,极为迷恋。
  • 晨昏:白天和黑夜,指时间的流逝。
  • 沉沉去雁:孤独的雁飞去,形容凄凉的意境。
  • :疲倦、厌倦。
  • 寒暄:问候、交谈。
  • 创痕:伤痕,心灵上的创伤。
  • 爱是愁根:表达对爱和忧愁的迷茫。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去雁”可以联想到古诗中常用的孤雁意象,象征孤独和离别。此类意象在唐诗宋词中频繁出现,常用于表达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林庚白(1862-1933),近代诗人,字子华,号庚白,江西人。他的诗风多受唐诗影响,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见长。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谷雨前的暖春时节,正值作者旅途之中,感叹春天的流逝与孤独的思绪。

诗歌鉴赏:

这首《浪淘沙》充满了春末夏初的淡淡忧伤与孤独的情感。诗人在描绘春天的消逝时,使用了“晴翠尽销魂”这样的开篇句,引发读者对春光的怀念与惋惜。接着,诗人通过“抛尽晨昏”的描写,传达了时间的无情与过往的难以挽留。孤雁的意象,不仅增强了诗的凄凉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最是残春容易倦”,展现了春末时节人们对生活的疲惫与倦怠,紧接着“又换寒暄”则显示出人情世故的交际与乏味,进一步深化了内心的孤独感。在后面的“好梦不曾温”中,诗人反思自己的心灵创伤,似乎在追问爱的本质究竟是快乐还是忧愁。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如同春末的天气,温暖中又透着一丝寒意,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最后的“检点眼波心上影,待与谁论”一问,既是对美好回忆的追寻,又是一种对倾诉对象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孤独中的思考与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晴翠尽销魂”:春天的景色已去,令人心醉。
    • “抛尽晨昏”:放下了日夜的纷扰,感到孤独。
    • “沉沉去雁黯无言”:孤雁无声,象征着失落与离别。
    • “最是残春容易倦”:春末时节,容易感到疲倦。
    • “又换寒暄”:人际交往的无趣。
    • “好梦不曾温”:美梦未能温暖心灵。
    • “却惹创痕”:反而留下了伤痕。
    • “不知是爱是愁根”:对爱情与忧愁的迷茫。
    • “检点眼波心上影”:回忆心中影像。
    • “待与谁论”:渴望倾诉的对象。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消逝比作心灵的迷失。
    • 拟人:通过“去雁”来表达孤独。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美,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春天的消逝为背景,探讨了人生的孤独和对爱的反思,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晴翠: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孤雁:象征孤独、离别与内心的凄凉。
  • 晨昏: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无常。
  • 好梦:代表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晴翠尽销魂”中的“销魂”是什么意思?

    • A. 失去理智
    • B. 心情极好
    • C. 心醉神迷
    • D. 感到疲倦
  2. “沉沉去雁黯无言”中的“去雁”象征什么?

    • A. 旅行
    • B. 孤独
    • C. 繁忙
    • D. 喜悦
  3. 诗人对“爱是愁根”的反思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迷茫
    • C. 自信
    • D. 愤怒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by 杨洪基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悲伤。
  • 《临江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更为激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词鉴赏指南》
  • 《林庚白诗词研究》